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羊毛织物防缩整理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1日

鞠淑艳

改变定向摩擦效应可以使羊毛织物具有防缩性能,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引出的防缩技术有近百种之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物理、化学减法处理;树脂加法处理;加法减法结合的二步法处理。目前,实际生产中,应用比较成熟的改善纯毛织物的变形收缩,主要是改变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的形态,限制羊毛发生相互纠缠,对羊毛表面鳞片进行变性,主要包括氯化技术、氧化技术、树脂防缩绒技术和生物酶技术等。

氯化技术:氯化技术是最早开发与应用的羊毛防缩技术,它属于减法处理。这种技术早期是将羊毛纤维浸在饱和氯水(CL2+H2O HCLO)中,其作用机理是氯与鳞片中含胱氨酸残基最多的鳞片外层发生化学反应,促使 S-S- SO3H,同时伴随有肽链的断裂。实质上HCLO是弱氧化剂,对羊毛的作用是氯化与氯化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氧化反应起关键作用。单纯的二硫键断裂所形成的SO3H 不足以满足防缩的要求,此间必须有肽链的水解、降解,使蛋白质转化为多肽乃至氨基酸,并能够透过鳞片表层而溶出,使鳞片被分部或全部地剥除或软化。所以,许多含氯的氧化试剂,如 CL2、NaCLO、NaCLO2 、氯胺、硫酰氯(SO2Cl2)、二氧异氰脲酸(DCCA)、三氧异氰脲酸(TCCA)等,都可以用于羊毛的氯化防缩加工中。

目前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氯化试剂有:CL2、NaCLO和DCCA。他们在适当pH值的溶液中,均可以转化为HClO,促使鳞片层氧化、水解,达到防缩的目的。但是,人们也注意到羊毛纤维的皮质层,尤其是基质中也含有大量的胱氨酸残基(-S-S)及酪氨酸残基,它们也会与HClO发生如同鳞片中类似的化学反应,其结果必将导致羊毛皮质层的破坏,使羊毛的物理机械性能恶化。所以氯化加工技术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控制反应深度,是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鳞片部位,并尽量少损伤羊毛的皮质层。

氧化技术:氧化技术的加工机理与氯化技术相似,以属于减法处理。其作用原理是氯

化剂与羊毛鳞片层中的-S-S-发生氧化反应,即-S-S-+[O]→SO3H,只是不存在像HCIO对氨酸残基部位那一样的特殊反映。生产中为达到与氯化技术同样的防缩绒效果,一般采用较为剧烈的工作条件,这样,势必殃及皮质层而给羊毛带来较大的损伤。生产中为有效地控制反应速率和反应深度,此技术常与氯化技术或浓盐溶液并用,以避免或减少氧化剂对羊毛皮质层的氧化损伤。目前工业生产中用于氧化防缩的氧化剂主要是高锰酸钾(KMnO4)和过硫酸盐。

树脂防缩绒技术:将防缩绒树脂沉积在羊毛纤维的表面或使纤维间粘连或在纤维表面形成被敷效应,以减少纤维的位移或减少羊毛的“制动”能力,从而达到防缩绒的目的。该技术又称“加法”防缩绒技术。单纯使用树脂时,只有在高浓度下才能满足防缩绒的要求,此时羊毛增重达5%~10%,这样显然会严重影响制品的手感。为减轻防缩树脂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广泛采用降解_树脂联合的防缩工艺,既减少了降解带来的纤维损伤,又减缓了因树脂用量过高造成的手感恶化问题。生产中常用的树脂有聚氨基甲酸酯类(如瑞士CibaGeigy公司生产的Braxan LFA和英国Bayer公司生产的Synthappret LKF等)、聚酰氨表氯醇类(如美国生产的Hercosett 57)、聚醚类(如Basolan SW和Lankrolan SHR3等)和硅酮类防缩树脂(如美国DowCorning公司生产的DC109及瑞士CibaGeigy 公司生产的Ultrater ESC等)等等。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