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工业不断进步,纺织品种不断增加。各类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如在高层建筑、商业大厦、高级公寓、宾馆、机场、礼堂、室内娱乐场所、交通运输等各个场所和领域都可看到,但是大多数纺织品具有易燃性,己经成为引发火灾的主要隐患。据国外统计,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约占火灾总数的40%以上。特别是建筑住宅火灾,纺织品引起的着火蔓延而引发的火灾所占的比例更大。因此,纺织品的阻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纺织品提出了阻燃要求,并制定了有关的阻燃标准和法规,研究新的阻燃测试方法和仪器。
1 阻燃理论
所谓阻燃,不是指阻燃整理后的纺织品在接触火源时不会燃烧,而是指使织物在火焰中能降低其可燃性,能减缓蔓延的速度,不形成大面积的燃烧;而离开火焰后,能很快自熄,不再燃烧或阴燃。目前阻燃纤维的品种主要有:阻燃涤纶、阻燃腈氯纶、阻燃维纶、阻燃粘胶、芳砜纶、玻璃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聚酰胺-酰亚胺纤维、聚苯并咪唑纤维、酚醛纤维等。
阻燃纤维阻燃的基本原理是减少热分解过程中可燃性气体的生成和阻碍气相燃烧过程中的基本反应。其次,吸收燃烧区域中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对阻止燃烧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的一些理论如下:
1.1 表面覆盖阻燃
有些物质(如硼纱、硼酸等)加热时熔融,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的膜,能够阻碍氧的提供;或像磷化物那样,主要在固相产生作用,促进碳化,阻止可燃性气体的释放。有的阻燃剂也可能受热分解,产生不燃性气体浮在纤维表面隔离空气或稀释可燃性气体,从而产生阻燃效应,如KHC03热分解产生的C02气体。
1.2 吸热阻燃
通过阻燃溶剂吸热脱水、相变、分解或其它吸热反应,降低聚合物表面和燃烧区域的温度,从而减慢高聚物的热分解速度。这类化合物包括A12O3・3H20、 Ti02、 Ti03、 Zn0和BaO等。 A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