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织物后整理柔软剂简介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8日

1985年上海从瑞士Ciba-Geigy公司引进了Ultratex FSA的生产技术。 嗣后,国外相继开发生产了一大批改性的有机硅弹性体,它是通过在大分子上引入了一些活性基团来实现的,如引入环氧基、氨基、环氧氨基等。经过改性的硅酮弹性体都带有活性基团,反应性好,能改善耐久性,而且引入氨基,在酸性溶液中大分子呈阳离子性,对纤维素具有亲和性,提高整理效果。氨基聚硅氧烷被称为新一代最佳聚硅氧烷柔软剂。胺基有机硅是八九十年代,高档的纺织品后整理剂。广泛用于各种织物的柔软整理,可使棉、麻、蚕丝、羊毛、涤纶、锦纶和晴纶等织物获得柔软、滑爽、丰满的手感,光泽柔和的外观。 在国内,山东大学1982年研制成功的STU-l(阴离子型)、STU-2(阳离子型)(V)是氨基改性的硅酮弹性体。 其中;R= -OH、-OR,R’=氨烷基。 另外,区别于以往的有机硅整理剂,STU-1(-2)是自交联型氨基硅酮弹性体乳液,在室温下将水份挥发即可自 行交联而成不溶不熔的弹性膜,不需外加催化剂与交联剂。这类新型的硅酮弹性体可有效地改善针织及机织弹性织 物的拉伸性、形态回复性,使织物具有特殊的回弹性能,非常柔软、手感光滑而丰满,增强织物的抗皱性,使其具 有较佳的免烫效果,还给予织物优良的缝纫性,耐洗、耐干洗性。另外,经处理后的织物通常在色泽变深,色光较 为明亮。缺点是高温泛黄,与树脂整理液相容性不好,必要时祗能在树脂整理之后再浸轧硅酮弹性体工作液烘干。 目前商品化氨基聚硅氧烷柔软剂中,有90%以上是氨乙基亚氨丙基聚硅氧烷(简称双胺型)。 (2)氨基硅微乳[7] 有机硅微乳液是近年来开发成功的硅乳液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微乳液的制备自60年代末开始研究,直到1988 才有报道。美国道康宁公司的纺织工业技术应用开发中心,1989年将有机硅微乳化技术与氨基聚硅氧烷柔软剂结合, 开发了新的优质柔软剂品种使有机硅纺织整理剂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微乳液与普通乳液的区别 ①普通有机硅乳液粒径为0.5~1.0微米(500~1000纳米),外观为蓝或灰的乳白色液体;微乳液的粒径极小,一般在0.15微米(150纳米)以下,不到可见光波长(400-700纳米)的1/4,光线完全能透过,外观呈透明清澈液体,透光率达到80%以上。 ②普通有机硅乳液的稳定性不好是因为普通乳液粒径大,颗粒表面的双电层较弱,颗粒之间易相互作用而逐渐凝聚,导致乳化状态破坏,水和油相分离;微乳液的颗粒粒径小,乳液处于热力学稳定的分散状态,其贮藏稳定性、耐热稳定性和抗剪切稳定性都很优异,一般情况下不会破乳。 ③氨基聚硅氧烷微乳液的粒径为普通乳液的1/10,相同浓度的乳液中有效粒子约103倍,这使硅油与织物的接触机会增多,硅油在织物表面铺展好,容易形成连续膜,并渗透到纤维内部,有利于细纤度纤维的浸润和包覆,适合于比表面积大的超细纤维织物和羊绒的柔软整理;普通乳液铺展连续性差,仅吸附在织物表面。 ④氨基聚硅氧烷微乳液透明,微小的变化(如飘油、絮状物等)都能一目了然,可以及时进行处理。 (3)微乳化技术[7][10] 微乳化技术就是用过量的乳化剂将油性化合物分散在水中,适用的表面活性剂的HLB值约为12-13,壬基酚聚氧 乙烯醚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都适用。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