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羊毛织物的功能后整理

来源:中国纺机网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1日
核心提示:羊毛织物具有独特的外观风格与优良的保暖功能,且具有手感柔软、穿着轻盈舒适等特点,但其存在一些缺点。本文重点讨论了羊毛织物的防菌、防蛀、抗静电、防缩等功能整理的原理、方法及整理后的织物性能。着重介绍了环保和高科技技术的应用。

引言

羊毛织物具有独特的外观风格与优良的保暖功能,且具有手感柔软,色泽鲜艳,绒面丰满、穿着轻盈舒适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提高,衣着的保暖功能渐趋淡化,对舒适、易护理、安全等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强。国际纺织品发展的总趋势是:崇尚自然和高科技的融入。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了毛织物的防蛀、抗菌、抗静电、防缩等功能整理,重点介绍了高科技及环保技术的整理方法的原理和整理后织物的性能.


1防蛀整理

蛀虫幼体的消化酶能使天然的动物蛋白质纤维分子上含二硫键的蛋白质先变性。再破坏二硫键。使角蛋白组织分离而被蛀食。

防蛀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

1.1物理法

紫外线照射、冷藏法两种。

1.2化学法

(1)利用化学试剂阻碍二硫键蛋白质变性。常用的防蛀剂有3类:熏蒸剂、触杀剂和食杀剂。

(2)羊毛改性处理-即将羊毛中氨基酸残基改性。例如用乙二醛、环氧氯丙烷及二卤代烷烃处理。使之防蛀。

2抗菌整理

天然纤维的抗菌整理剂主要有有机硅一季铵盐类、甲壳素类、无机类和天然萃取物等。

2.1有机硅-季铵蕊粪

通过有机硅将具有杀菌性能的阳离子基团以化学键结合在纤维表面,吸引带负电荷的细菌,从而束缚了细菌的活动自由度,抑制了其呼吸功能,即发生了“接触死亡”。蔡翔等研制出的新型抗菌剂CL,经实验测定对革兰氏阳/阴性菌、酵母菌都具有优良的抗菌作用,且织物可达到中高度的抑菌效果,产品应用于毛织物的抗菌整理,织物不仅具有很好的耐洗性,而且具有柔软手感。

2.2壳聚糖技术

壳聚糖具有抗菌性有两种说法:

(1)由于细菌类的细胞最外层带负电荷,壳聚糖分子中有很多氨基带正电荷,相互接触时细菌表面的电荷被

中和、搅乱,从而阻止了细菌的繁殖;

(2)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很容易吸附蛋白质和重金属,从而提高了对细菌及霉菌的抗菌性。整理方法是将壳聚糖溶解于各种稀的有机酸溶液中,然后均匀地施加在织物上,烘干即可获得抗菌效果。

卢娜等采用壳聚糖和柠檬酸对羊毛织物进行抗菌整理,不仅大大提高了羊毛织物的抑菌性,并且提高了羊毛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对织物的白度和断裂强力的影响不大。

Hsieh S.-H,Huang Z.K等人应用壳聚糖和柠檬酸对羊毛织物进行整理,发现经高锰酸钾氧化处理的羊毛织物经壳聚糖和柠檬酸溶液处理后,与柠檬酸发生交联反应,并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但其抗菌性能、柔软度、伸长率均随水洗次数的增加而下降。

2.3纳米技术

将纳米Ag或ZnO、TiO2等应用于羊毛织物,通过其与细菌中的细胞蛋白结合,使细菌变性或失活,使织物达到一定的抗菌效果。

3抗静电整理

羊毛纤维的标准回潮率较高,极性大,吸水性好,但其织物的静电现象比较严重毛纺织品产生静电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①毛织物中人造纤维比例越高,静电现象越严重。②纯毛纺织品的标准回潮率高,但在相对湿度较小条件下会有静电现象。③过量采用有机硅类、聚氨酯类整理剂对纯毛织物进行整理,就会产生静电。控制静电的途径有:

(1)在毛织物中混入或编、织入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导电纤维,如金属丝、石墨纤维、碳纤维、含金属化台物纤维等;

(2)通过抗静电剂的作用,赋予毛织物暂时性或永久性的抗静电性能。将抗静电剂施加于纤维表面,增加纤维的亲水性,阻止静电在纤维上的积聚,从而使整理过的表面与接触面外观相似。

(3)利用摩擦配对的原理,在羊毛的表面附着一层与羊毛处于摩擦带电序列表对称位置的整理剂,使羊毛在摩擦过程中的带电电荷能够被中和,从而达到降低静电的目的。何天虹等研究利用聚四氟乙烯对羊毛良好的配对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抗静电效果。

4防毡缩整理

羊毛防缩整理方法理论上讲有三个:一是破坏羊毛鳞片

层;二是用树脂沉积于纤维表面;三是采用交联剂在羊毛角质分子问建立稳定的交联键,使羊毛不易被拉伸。

现今,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传统的含氯防毡缩照理方法正受到限制,并必将被非氯的整理工艺所代替。等离子体技术、蛋白酶、以及天然生物聚合物壳聚糖等的应用无疑将是羊毛环保后整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4.1等离子体技术

等离子体中高能粒子。能使羊毛表面产生刻蚀和引进含氧、氮的极性基团。如再浸轧树脂,使树脂均匀地覆盖在纤维表面,进一步减弱羊毛的定向摩擦效应,从而能更明显地降低织物毡缩倾向。常压等离子体系统“Plasma-atom”及处理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

4.2蛋白酶技术

蛋白酶处理羊毛时,酶首先对鳞片和皮质层之间的胞间物质作用,使之分解,局部的鳞片层凸出呈剥离之势,随着处理的进行,鳞片脱落,皮质层逐渐暴露,最后鳞片显著剥落,皮层进一步暴露,纤维结构松弛。1941年,W.R.Middlebrook等首先报导了用蛋白酶进行羊毛防毡缩处理的研究成果。目前所采用的多为先用双氧水预处理,再用蛋白酶(如碱性蛋白酶HAP、中性蛋白酶1398、MXJ-WZ等)处理的两步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羊毛的防毡缩性能。还可将超声波技术用于羊毛酶处理中。

4.3壳聚糖技术

壳聚糖具有一定的成膜性,可在羊毛鳞片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从而阻止相邻纤维间的相互峻合,使纤维定向摩擦效应减弱,更重要的是壳聚糖可填充在鳞片夹角内或某些损伤处,使鳞片相互隔离而失去作用,从而使顺逆摩擦系数均降低,定向摩擦效应减小,缩绒性降低,从而达到防毡缩的目的。


1  2  3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