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汉代染织工艺材料的运用
汉代是中国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国力强盛,经济空前发达。当时的纺织业也十分发达,产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汉代的丝织品有锦、绮、绫、罗、纱等,品种繁多。汉代的锦还是经锦,但是色彩比先秦的锦要丰富,变化细致。汉代的经锦纬线只用一种颜色,经线一般是三色。还有一类特殊品种的锦,被称为绒圈锦,以大小绒圈在织物表面形成浮雕状凸起花纹为特征,颇具装饰美感。西汉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纱的轻薄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充分显示了汉代纺织业的高超技艺。
汉代是我国毛织品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毛布等粗毛织物的基础上,生产了更多更为精美的毛织品,如被称为“花罽”的织花细毛织物。在新疆地区还发现了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出花纹的毛织物,这些毛织物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对唐宋时代精湛的缂丝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代,我国的制毡技术已经很发达,当时毡毯的价值很高,大商人拥有毡席千具就富比千乘之家了。用彩色丝线绣花的花毡、多彩栽绒地毯此时也已经出现。
汉代时,苎麻的种植和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批优质产品。四川地区的麻布、山东地区的丝织品和浙江生产的越布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产品。汉代还生产过一些特殊用途的布,如新疆罗布卓尔汉墓中发现一块西汉漆布,可以想象在丝绸之路上这种涂上漆的布在防雨、防尘方面起的作用。
汉代的刺绣已和织锦齐名,称为“锦绣”。此时的刺绣更加普及,工艺更加先进。汉代的刺绣实物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中的刺绣品最为丰富,也最具有代表性。马王堆出土的绣品四十余件,多以绢、罗为质地,用朱红、土黄、浅蓝、湖蓝、草绿、棕褐等各色丝线绣出。
汉代印染工艺采用的染料更加广泛,有植物染料和矿物质染料两类。植物染料性能十分稳定,主要有蓝草、茜草、红花、栀子、五倍子等。矿物质染料主要有朱砂、铅白、绢云母和炭黑等。这些先进的染料使汉代印染织物的色彩十分丰富,有大红、朱红、绛、紫等数十种。
(3)唐代染织工艺材料的运用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由于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广泛,市场的扩大及技术的进步,唐代的染织工艺所运用的材料也随之发生变化。
唐代丝织品名目繁多,品种丰富,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等。其中以锦最负盛名,后世称之为“唐锦”。唐代以前的锦称经锦。由于技术的革新,提花装置的改进,经线起花的传统技法获得突破,新创了多种颜色的以纬线起花织成重纬纹织物的新技法。这种技法使织物的纹样更加复杂细腻,色彩更加丰富华丽。织机的改革,纬线起花技术的发明,又促进了染料的丰富和染色技艺的提高,精湛的染色技艺更为唐代精美的织锦增添了特殊的魅力。纬锦的出现是中国纺织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中国传统的经锦便逐渐被纬锦所取代。
唐代织品包括丝织、麻织、棉织、毛织几种。丝织的重要突破在于以丝为原料织毯。麻织品种繁多,有葛布、孔雀布、楚布等多种,多为劳动人民的服用品。唐代棉织在我国岭南一带有较快发展;毛织产地则主要分布在北方及西北一带,盛产各式毡子。刺绣在唐代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唐代刺绣除了用于服饰,还用于绣制佛像和佛经。武则天晚年曾命绣工绣制净土变相图四百幅。在色彩的使用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在佛像脸部能表现颜色的晕染效果。
唐代的印染工艺相当发达,主要有夹缬、蜡缬、绞缬、凸板拓印和碱印等。蜡缬即现代的蜡染,利用蜡液浸入纤维后有防水作用,染液不能进入,形成白花的独特装饰效果。绞缬则按一定规格用线缝扎成十字形、方格形等形状,然后染色,染好后晒干,把线结折去,由于染液不能渗透,形成色地白花的效果,花纹边缘产生晕染效果。另一种方法是将谷粒包扎在钉扎部分,然后入染,便产生更复杂的花纹变化。碱印是以碱为拔染剂在丝罗织品上印花,它利用碱对织物的化学作用,经染后而产生不同色彩的花纹。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