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图4可以看出,栀子黄染料水溶液在可见光波段只有一个最大吸收峰,波长为441 nm。而且栀子黄染料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很稳定,最大吸收波长未发生改变,只在碱性条件下出现略微的蓝移(向短波方向移动)。
3.1.2栀子黄染料提升性能测试
按照图1所示工艺曲线染色。
不添加稀土媒染剂,其中染料浓度分别为0.25%、0.50%、0.75%、1.00%、1.25%、1.50%、2.00%、2.50%、3.00%,浴比为1∶25,以醋酸调节pH值至3,始染温度为50℃,染色温度为90℃,测试各个染样的K/S值,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染料用量的增大,K/S值也逐渐增大,说明栀子黄染料可用于织物深浓色的染色。
3.1.3栀子黄染料染色的上染率
按照图1染色工艺进行染色试验。其中,取2块2 g的丝黏混纺针织物,分别以栀子黄染料1%,稀土(Pr/Nd)2O3用量为0和1%,浴比1∶25,以醋酸调节pH值至3,始染温度50℃,染色温度为90℃。染色过程中每间隔10 min按照
2.3.1测试方法测试上染百分率,测试结果见图6。
由图6可以看出,栀子黄染料在染色的初始阶段上染速率很快,加入稀土,染色30 min后基本达到平衡,其后上染率增加不大,说明稀土的加入可以缩短染色时间,并提高上染
3.2稀土的筛选
取丝黏混纺针织物各2 g,分别以栀子黄染料1%,浴比为1∶25,以醋酸调节pH值至3,始染温度为50℃,染色温度为90℃,以表1的工艺条件和图1工艺曲线进行染色。测试染色上染百分率和染样K/S值见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稀土的加入能明显提高染料的上染百分率和染样的表观染色深度K/S值。其中以(Pr/Nd)2O3作为媒染剂时,上染百分率提高34.51%,K/S值提高17.99%,媒染效果最为明显。其次,Re·Nd和La2(CO3)3的媒染效果也较明显。
3.3媒染方式的选择
以(Pr/Nd)2O3作为媒染剂,分别采用前媒法、同浴法和后媒法3种媒染方式进行媒染试验,染色工艺曲线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取丝黏混纺针织物各2 g,稀土用量1%,浴比为1∶25,以醋酸调节pH值至3,其中同浴法始染温度为50℃,染色温度为90℃,染色结果见表2。
按3种媒染方式的染色效果比较,(Pr/Nd)2O3媒染剂的同浴媒染法染色效果最好,其次为后媒法,说明(Pr/Nd)2O3在用于栀子黄染料染色时最适合用同浴媒染法。
3.4媒染剂用量对栀子黄染色效果的影响
选用(Pr/Nd)2O3作为栀子黄染料染色的媒染剂,通过媒染剂加入量的改变,测试(Pr/Nd)2O3媒染剂在栀子黄染料染色中的作用。染色工艺采用图1所示同浴媒染法工艺。其中,取丝黏混纺针织物各2 g,浴比为1∶25,以醋酸调节pH值为3,始染温度为50℃,染色温度为90℃,染色效果见图7。
由图7可以看出,随着稀土用量的增加,上染百分率逐渐增大,但当稀土用量大于1.4%时,K/S值逐渐减小,小于未加稀土时的K/S值。这可能是由于稀土量过大时,与染料发生络合作用,使得染色织物的亮度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导致K/S值的减小。
3.5染液pH值对栀子黄染色效果的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pH值对栀子黄染色的影响,各取丝黏混纺针织物2 g,按照图1工艺曲线进行染色。其中,稀土用量1%,浴比为1∶25,始染温度为50℃,染色温度为90℃。改变染浴pH值后,其染色效果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pH值的增大,上染百分率逐渐减小,这主要是因为稀土在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水解而发生沉淀,失去其媒染剂的作用,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能更好地与栀子黄染料发生络合作用,提高染料上染百分率。
3.6栀子黄染料染色工艺的正交试验
以上述试验中稀土用量、pH值、始染温度、保温染色温度为因素,各取3个水平,设计L9(34)正交试验表,并进行正交试验。分别取丝黏混纺针织物2 g,栀子黄染料1%,稀土为(Pr/Nd)2O3,染色浴比为1∶25,按图1工艺曲线进行染色。分别测试试样的K/S值,结果见表4。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