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对不同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归纳了容易产生落水变形的品种结构特征,同时研究了加强织物的定形、增加纱线间的作用力和减少纱线的吸湿能力这3个方面的因素对毛织物落水变形的影响,并总结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在双煮中添加化学定形剂x的方法效果最好。
关键词:精毛纺织物;结构特征;后整理;落水变形;化学定形剂X;控制方法
毛纺织品因其独特的穿着舒适性,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影响织物尺寸稳定性的指标也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如落水变形。国家纺织标准委员会也将把落水变形指标作为一项纺织品的强制性指标。全国各大毛纺织企业也或多或少地被毛织物落水变形的问题所困扰。落水变形给企业和客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毛织物的落水变形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主要对毛织物落水变形产生的机理及后整理过程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1实验
1.1实验织物
实验织物规格见表1。
1.2实验工艺流程及关键工序参数
工艺流程为,热定形一烧毛一单煮一洗呢一双煮一轧槽一烘呢一刷毛一剪毛一给湿一蒸呢。
单煮工艺:85℃×30min调头,如加化学定形剂x则在第2次中施加。
双煮工艺:85℃X40min,间隔加压,加酸,
pH值为6—6.5。
轧槽工艺:二浸二轧、轧余率65%、车速100r/min。
1.3测试方法及标准
将试样剪成尺寸为20em×30em,然后在20℃、65%湿度环境内平衡16h后,用家用喷雾器均匀地喷相当于织物重的30%~40%的溶液(5%的合成洗剂溶液),平衡30min和24h后分别对标准样进行比较评定,内控标准3~4级以上为合格。
2落水变形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思路
2.1落水变形产生的原因
落水变形现象是毛织物由于湿度变化,整体布面出现“泡泡”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在布料平
铺或悬挂一段时问后发生,也可能在制衣时或穿着以后出现,该现象如按常规物理测试是无法检测出来的,需要专门的方法进行检测,如果企业或客户没有这样的概念,就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非常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
落水变形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织物内各组分或纱线随湿度变化不匀,其各组分或纱线的缩
率的差异引起的起泡现象。各组分或纱线的缩率是湿润胀与松弛收缩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可恢复和不可恢复2种情况。湿润胀现象是织物长度由于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具有可逆性,其值的大小与织物的组织结构、总紧度有关,同时与织物的定形程度密切相关。松弛收缩现象是因内应力或暂时定形张力放松所造成,松弛收缩具有不可逆转性。这些张力可能在纺纱、织造或后整理时引起。例如在纺纱过程中,特别是在使用大牵伸系统时,个别纤维可能受到张力;在后整理中通常认为湿整理后纱线的应力会完全放松,但是拉幅太宽和超喂不足会造成新的应力,同时干整理中产生的应力形变也会产生成品的松弛收缩。
2.2化学定形剂x的定形机理
定形剂x是一种带弱湿润剂的弱有机还原剂,其主要成分为(NH,):S:04,其化学定形的经典机理是以Speakman为代表的定形理论,它认为一s—s一的拆散与重建对定形意义重大。
防为主,事后纠正为辅。因此,在工艺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工艺的合理性,避免等到产生落水变形问题后再去纠正。
3常见容易产生落水变形的织物特征经过对落水变形不良的品种进行分析并结合生产中的经验得出,全毛织物比毛涤织物更易产生落水变形,主要原因是由于毛涤织物中散布的涤纶纤维缩率小,制约了织物中各组分的缩率,从而减少了各组分的缩率差异值,因此落水变形比较小,织物的尺寸稳定性比较好。对于全毛及极少量的毛涤织物,具有以下特征的织物容易造成落水变形。
①当织物中涤嵌线比较密集时(归类大约为5根≤经纱排列循环根数≤30根中有一根涤嵌线时,织物容易产生落水变形问题。可能是因为嵌线过密时,犹如建筑中的钢筋一样制约了整个织物的收缩,当嵌线过于疏松时,嵌线的缩率差异不至于影响整个织物的尺寸稳定性。
②变化组织或复合组织。复合组织中各部分组织的缩率不一致时,会使各组织的湿润胀不同 而引起其缩率不同,从而产生落水时的起泡现象,比如平纹组织与3/1组织组合时,其染整缩率差异将达3%。
③既有嵌线又有复合组织时更易造成落水变形问题。
④全毛织物中有异支纱镶嵌时,也容易引起落水变形问题。
⑤平素织物中当存在纱线在纺纱或织造过程中产生应力不均时,也会引起湿润胀不匀,从而影响落水变形,如散吊或松紧捻纱等。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