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艺术制品,具备新奇与亲和、自然与温馨的特质,它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也是物质形态化了的表现,其通过特定材质的运用(纤维、色彩、形体、线条)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纤维艺术独具平面性、立体性及空间性等诸多造型特点。
现代室内环境的设计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其设计首先要满足的是功能舒适性,其次是装饰美观性,再次是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性。因此在现代室内装饰中,更需要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纤维艺术作品,来烘托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那些充满了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和手工编织的韵味情调,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也缓解了现代建筑带给人们的冷漠和单调感觉;随着人们对居室装饰美观性和人文性要求的重视,具有人文气息和审美价值的纤维艺术品正在走进家庭,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居室,它以纤维材质经过编、搓、拧、缝、绣、结、捆、卷、等形成变幻莫测的编织效果以及丰富多彩的画面,成为体现文化品味、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纤维艺术与建筑以及室内空间的完美结合,给此类艺术品找到了现代的生存空间。纤维艺术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并在当代大美术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纤维艺术与空间的关系日趋重要,已经成为公共环境和家庭居住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纤维艺术创作中“情”的体现古今中外,成功的艺术品总是能给人以明确的感受,总是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气氛。观赏者从中体会到是丰富、深刻、隽永的感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高技术时代里“到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深厚感情”(约翰比特)。我们在纤维艺术中研究感情注入之规律,在于使创作者在创作中注意对形式作有主见的、有意识的运用,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中,让观赏者在感知艺术作品时是能主动参与创作者的劳动,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思考并体察创作着注入作品的情感因素,因而,纤维艺术创作者应积极驾驭观赏者能主动参与的心理情态,让观赏者深刻体察融入在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
1、纤维艺术作品要使观赏者“意寓于象”。
纤维艺术家的作品要使观赏者能以本身的心理语境为出发点,建构作品的时间、空间语境,在理解作品内容之时,启迪观赏者本身某种情感支配下的心理活动。由于有时纤维艺术家难以对作品的语境给以直接的限定或指示,这是观赏者便会面对一片“空白”,而这些空白就诱使观赏者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想象。例如在从洛桑到北京——2000年国际纤维艺术展中,我国纤维艺术家林乐成的参展作品《春-夏-秋-冬》作品中黄、绿、红、紫4种颜色代表4个季节,寓意季节在不断变化,但生命却是永恒的。
纤维艺术家应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构想、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注入到作品之中,创造出丰富的“意余寓象”,推动观赏者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和抒发,从作品中得到赏心悦目的心理感受,使欣赏者和创作者之间在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上达到统一,为一种相近的情态所激荡,显示或体验同一的律动与韵味。
2、在纤维艺术创作过程中要赋予纤维艺术生命力。无论是传统的壁挂,还是现代的软雕,生命力是纤维艺术创作的关键。亨利摩尔曾说:“于我,一件作品首先必须具有其本身的生命力。我并不是指生命的、运动的、身体活动跳跃或舞蹈等这种生命力形态,而是一件作品能否具有内涵的能力。”出于人类的本能,人们常将自然界具有生命力的形态:花开花落、莺歌燕舞,甚至日月交替、风云变幻等与自己的情绪相联系,由此引发自己感情起伏,而产生一种生命上的共鸣,人与自然相互交融、息息相通―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纤维艺术家从自然界中提取神韵,并转化成浸透着艺术活力的想象物,以致使每一件普通的自然现实物都染上一种创造物所应具有的意味。这便是自然的主观化,使得自然现实本身被转变成具有生命力和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从而创造赋予生命力的作品。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