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改性剂浓度对接触角的影响
棉织物获得拒水性的原因之一是溶胶中疏水性硅氧烷的存在,因此,疏水性硅氧烷在溶胶中的含量将影响拒水性能。
试验表明,不加任何疏水性添加剂,即使棉织物经过二氧化硅溶胶处理仍然没有任何拒水性能,水滴在织物表面几秒钟内被吸收,织物表面完全润湿,这是存在于二氧化硅粒子表面孤立的、连生的、双生的等不同状态的亲水性羟基所致。从图3可以看出,添加少量的疏水性化合物就显示一定的拒水性,尽管使用的疏水改性剂的结构不同,但它们的含量变化引起的接触角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添加量由0 % 提高到1 % 时, 接触角显著增大, 之后变化较为缓和,当疏水性改性剂的百分含量达到3%-4%时,接触角变化不大,拒水效果趋于稳定。
2.3 粗糙表面对接触角的影响
众所周知, 固体表面自由能越小, 就越难以被液体所润湿。在光滑表面上仅仅采用化学方法,即使覆盖致密的自由能小的单层- C F 3 , 接触角也不会超过1 2 0 ° [ 1 3 - 1 5 ]。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润湿性由其化学组成和微观几何结构共同决定。W e n z e l 的粗糙表面理论也论证了表面粗糙度同样是调控表观接触角的主要因素[ 1 6 ]。为了考察不同粗糙表面对接触角的影响,使用改性剂浓度为4%的溶胶对棉织物和载玻片进行拒水处理。
处理后表明空白载玻片的接触角为47°,经不同疏水性改性溶胶处理后,接触角虽有提高,但仍然小于90°,而处理后的棉织物接触角均超过120°。这种明显的差异就是因为经过溶胶-凝胶处理后,棉织物的表面粗糙增大,而玻璃底物表面仍然相对光滑的缘故。
2.4 洗涤次数与接触角的关系
用含DDTMS 4%的改性溶胶处理织物,再经过标准皂洗后,测定皂洗后织物的接触角。
结果表明,随皂洗次数的增加,接触角变小,拒水效果下降。疏水性改性剂与溶胶中二氧化硅母体存在多种结合,或共价键结合,或包覆在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中,或物理吸附在其表面。最初的皂洗会洗去少量吸附在织物表面没有与二氧化硅母体结合的疏水基团,造成织物表面拒水性能的轻微下降。随着皂洗次数的增加,疏水性基团与二氧化硅母体的结合以及二氧化硅母体与织物的结合逐渐被破坏,导致疏水性基团流失。另外,皂洗后织物虽经水洗,但仍有可能残留少量表面活性剂,以致造成织物表面亲水性增加,接触角下降。但10次皂洗后接触角仍然大于105°。
2.5 织物其他物理性能的变化
在研究纯棉织物经改性溶胶处理后获得拒水性能的同时,也考察了其处理前后一些物理性能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处理后的棉织物其拉伸强力、白度和透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透湿量的弱微降低是由于织物表面引入疏水性基团引起。但白度的变化基本不大。而拉伸强力的降低可能是硅氧烷具有柔软作用,使纤维间的抱合力减少所致。
3 结论
用不同结构硅氧烷改性的二氧化硅溶胶处理纯棉织物能提高其拒水性能,拒水性能随烷基碳链的增长而提高。含较低浓度硅氧烷疏水性的改性溶胶就能使棉织物获得较好的拒水性能,当改性剂的浓度达到4%时拒水性最好。改性溶胶处理的纯棉织物经10次皂洗后其接触角仍然大于105°。拒水整理导致纯棉织物拉伸强力虽有下降,但对白度和透湿量的影响很小,基本不影响其服用舒适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