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直接染料和阳离子染料分别对棉和苎麻织物进行染色,测定了染色织物的L*a*b*值,并计算了同一染料在相同条件下对两种织物的彩度差值、色差值和K/S差值。结果表明,几种染料对棉和苎麻的染色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用直接染料和阳离子染料染色的棉织物的K/S值和彩度值明显高于苎麻织物;使用直接耐酸大红4BS、直接枣红GB、直接冻黄G、直接黄棕D3G、阳离子嫩黄O、阳离子艳蓝RL对棉和苎麻的织物进行染色时,棉和苎麻织物之间的色差值均大于5。
关键词:棉织物染色;苎麻织物染色;直接染料;阳离子染料;色差
中图分类号:TS1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56(2012)02-0031-02
棉和苎麻都是植物纤维素纤维,理化性能相近[1],其混纺产品既不能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其组成含量,也不能用化学溶解法分离,造成对其混纺比测定的困难。目前国内普遍按照纺织行业标准FZ/T 30003-2000《棉麻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显微投影法》和SN/T 0756-1999《进出口麻棉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纤维投影仪法》对棉麻混纺产品进行含量分析[2]。但采用这种方法时,由于麻纤维和棉纤维的形态结构多样性、加工受损等原因,显微投影不易鉴别,非圆形截面和胞腔结构使其比重的计算产生误差[3],以及取样的代表性和载玻片制样等问题[2],为测试方法带来较大误差。
由于麻纤维的取向度和结晶度高于棉[4],使得它们在染色速率、饱和吸附值、染品颜色特征等方面的不同[5],通过染色方法可能判定麻棉的混纺比。在这个方面,潘福奎等[6]利用活性染料对棉麻上染率的差别测定棉麻混纺比做了有益的探索。笔者尝试用直接染料和阳离子染料分别对苎麻和棉纤维在相同条件下染色,利用反射式分光光度仪测定染色纤维的色度学数据,比较两种纤维之间的色差值,以便分别筛选出色差较大的红、黄、青(或蓝色)染料,为采用三原色染色法测定棉麻混纺比奠定基础。同时,笔者的研究结果也可为麻棉混纺织物的染色提供参考。
1 试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纯棉坯布,密度236×228;纯苎麻坯布密度204.5×228,经纬纱均为28tex(四川省达州市智鹏麻业有限公司)。染色前经过退浆、煮练和漂白处理[7]。直接耐酸大红4BS、直接枣红GB、直接冻黄G、直接黄棕D3G、直接耐晒翠蓝GL 150%(天津市染料化工三厂);阳离子嫩黄O、阳离子艳蓝RL(500%)(绍兴格林化工有限公司)。
AY120型托盘电子分析天平(日本岛津公司);HBC-12型摇摆式常温染色小样机(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荟宝染整机械厂);X-Rite 8200型台式分光光度仪(美国爱色丽公司)。
1.2 染色
于室温下将织物放入染色小样机的染杯内,按照浓度为2%(owf)配制染液(浴比1∶100)。以2.5℃/min的速度升温至95℃,染色5min。染毕,将织物用冷水充分洗涤后晾干。
1.3 测试方法
将染色织物折叠4层,采用X-Rite 8200型台式分光光度仪测定染色织物的K/S值和L*a*b*值,测四次取平均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染色织物的K/S值
织物颜色的表面深度是指不透明固体物质的颜色给予人们的直观深度感光。其大小可以用K/S值来表示。K/S值越大,表示试样染色后的得色量越高,颜色越浓;反之,K/S值越低,表示试样染色后的得色量越低,颜色越淡。
由表1的K/S值数据可知:使用直接染料和阳离子染料对棉和苎麻织物染色时,棉织物的K/S值明显大于苎麻织物的K/S值;尤其是使用直接枣红和直接耐酸大红4BS染色时,棉织物与苎麻织物的K/S值之比分别为1.716和1.647。当使用阳离子嫩黄O染色时,棉织物与苎麻织物的K/S值之比高达3.202。
棉纤维外形为扁平带状,有明显螺旋形天然扭曲,初生壁微原纤沿侧面扭曲走向排列,形成微细沟槽;而苎麻纤维表面光滑无天然扭曲[1]。在所使用的两类染料中,直接染料的分子结构共轭体系较大,具有同平面性,和纤维素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较大。在上染过程中棉纤维在染液中容易发生溶胀,纤维形态变得较为平整,而麻纤维由于分子取向度和结晶度较高,其溶胀不明显。因此,直接染料更易于对棉上染,表现为较高的K/S值。另外,由库耳卡-蒙克函数[8]可知,K/S值与有色试样的反射率成反比,由于麻纤维表面较光滑,对光线的镜面反射较大,也会有较低的K/S值。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