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涤纶窗帘布阻燃涂层整理工艺探讨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4日

前言

近年来,由纺织品引发的火灾日益增加,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这些火灾中,以床上用品、装饰用织物和衣着用织物所占比例最大,因此,为了阻止火灾的发生,对纺织品进行阻燃整理变得尤为重要,阻燃纺织品在延缓火灾扩大的同时,还可使人们有时间撤离或采取措施灭火。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纺织品阻燃性能的标准及规定,对纺织品的种类及适用的场所都有明确的限定,要求越来越高,规定越来越细。目前我国也在建立健全相应的阻燃标准法规,并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1-2]。

涤纶是应用较广的合成纤维之一,涤纶窗帘布的使用已渗透到家庭、民用、军用的各个方面。涤纶的阻燃处理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纤维纺丝前加入阻燃剂以达到阻燃效果,此方法成本相对较高,同时要考虑阻燃剂的加入不能影响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另一种是对织物进行后整理以达到阻燃效果,此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目前我国生产的阻燃织物大部分是采用此方法。根据阻燃剂和织物的种类以及生产条件,后整理还可以分为浸轧法、竭染法、涂层法、有机溶剂法和喷雾法。本实验采用涂层法进行阻燃整理,即将阻燃剂加入涂层胶中,用刮刀将其涂覆到织物上已达到阻燃效果[3]。

涂层胶对阻燃剂有选择性,阻燃剂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同时对涂层胶基本性能的影响要降到最低。传统的阻燃涂层胶,多采用卤系阻燃剂,如十溴二苯醚和三氧化二锑的协同效应,阻燃效率高,耐热性好。由于对纺织品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欧盟于2003年2月颁布指令,限制使用多溴二苯醚中的五溴和八溴二苯醚,虽未直接提到十溴二苯醚,但其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操作不严格,会产生少量的八溴二苯醚,从而给下游客户的使用带来极大风险,同时卤系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刺激性和腐蚀性的卤化氢气体及大量烟雾,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无卤、低毒、抑烟的阻燃剂受到更多关注[1]。聚磷酸铵(APP)作为无机环保阻燃剂,阻燃性能持久、无毒、抑烟,可与涂层胶配伍,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成品的阻燃涂层织物会出现APP迁移所造成的发白“霜化”现象,以及织物强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对APP的改性研究成为热点[4-6]。

[1][2]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