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纺织品生态后整理技术(二)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4日

4.1.2 抗菌纤维的纺织品

化纤的纺织品抗菌剂整理效果较差,人们就改变化纤的成分结构,即在化纤母粒中添加功能金属元素、氧化物和多种化合物,采用共混纺丝获得持久性抗菌纤维。早期用于化纤共混纺丝的抗菌剂一般均为含重离子的复合物,由于重金属离子的生态毒性,已由与银离子结合的沸石作为化纤共混改性的主要抗菌剂。这种抗菌剂有广谱抗菌效果,对人体无害,而且热稳定性好,有利于共混纺丝,但其抗菌率仅达70%~80%。近年来由于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级无机抗菌推出,使纺织品抗菌整理技术又向前跨了一大步。这些无机抗菌剂中,根据杀菌机理的不同,又分接触性抗菌剂和光催化抗菌剂。接触性抗菌剂又称第一类无机抗菌剂,其中用于化纤的金属抗菌剂最佳是Ag及其化合物。光催化抗菌剂又称第二类抗菌剂,如纳米TiO2 、ZnO、SiO2等。纺织品抗菌、防臭整理是卫生性整理,特别是近一代的抗菌防臭整理剂的分子结构中不含卤素,不含环境激素等有害物质。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体现了生态特征[4]。

4.2 负离子远红外保健整理

4.2.1 远红外纤维

人体吸收远红外线的最佳波长为9. 6μm。而陶瓷粉末等整理剂辐射远红外线的波长在2~18μm内,并且幅射功率发射密度为0. 04W/ cm2,比人体吸附辐射功率密度0. 03W/ cm2略高,说明整理后纺织品辐射的远红外线与人体协调很好,可被人体全部吸收。使纺织品具备了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提高细胞活性的保温保健功能。远红外物质吸收太阳光中的远红外线,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热能储存起来,而且还能不断地向外发射远红外线,当人体皮肤遇到远红外物质发射出的远红外线时,会发生与共振运动相似的情况,吸收远红外线并使运动进一步激化,转化为自身的热能,皮肤表面温度相应升高,产生了保温作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具有向人体各器官输送氧气和养料、并带走废弃物的作用,因此保持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畅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个重要因素[7]。远红外纺织品就是利用远红外线的频率与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分子及原子间振动频率一致的原理,当远红外线作用于皮肤时,其能量易被生物细胞吸收,使分子内的振动加大,活化细胞,引起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液黏度降低,使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加速,加强细胞的再生能力,加速机体有害物质的排泄,促进新陈代谢。远红外纤维主要有远红外陶瓷微粉纤维,海藻碳远红外纤维,复合远红外织物。

[1][2][3][4]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