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焙烘温度
工艺条件:浸轧(TF-630 50 g/L,TF-630C 10%,轧液率约95%)→焙烘(60 s)→回潮→测试.
从图1、图2和表4可以看出,随着焙烘温度的升高,布面硬挺度明显增加,甲醛含量随之减小,当焙烘温度升至210℃时,焙烘后布面有轻微的异味出现.结合工厂应用情况,建议工厂将焙烘温度设定在190~200℃.
2.1.3焙烘时间
工艺条件:浸轧(TF-630 50 g/L,TF-630C为20%,轧液率约95%)→焙烘(180℃)→回潮→测试.
从图3、图4和表5可以看出,随着焙烘时间的延长,布面硬挺度增加明显,甲醛含量也随之减小,但焙烘时间延长至120 s时,布面有轻微的异味出现.结合不同焙烘温度产生的布面效果,分析原因后得出:焙烘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易在TF-630反应时产生三甲胺[(CH3)3N],而使整理的织物有鱼腥臭.[3]因此,整理时,在提高焙烘温度的同时,可相应减少焙烘时间,或在降低焙烘温度的同时相应地增加焙烘时间,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应用效果.结合工厂实际,单位面积质量<100 g/m2的织物,建议采用80~110 m/min车速;单位面积质量100~200 g/m2的织物,建议采用70~90 m/min车速;单位面积质量>200 g/m2的织物,建议采用60~70 m/min车速.
2.1.4不添加催化剂
工艺条件:浸轧(轧液率约95%)→焙烘(180℃,60s)→回潮→测试.
从图5、图6和表6可以看出,在常规工艺条件下,单独用TF-630进行整理时,TF-630用量越多,布面游离甲醛含量越高,布面异味也越重,而硬挺度提高不明显.原因是虽然TF-630在高温、红外线等作用下,不需固化剂也能固化完全,但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在工厂的常规工艺条件下,TF-630反应很不完全.所以,建议工厂在采用TF-630整理的同时选用合适的催化剂,使TF-630在较短时间内固化完全.
2.2与其他助剂的复合整理
2.2.1非离子渗透剂TF-107A
工艺条件:预防水(防水度达到60~70分,轧液率33%)→浸轧(TF-630 30 g/L,TF-630C 20%)→焙烘(180℃,60 s)→回潮→测试.
由图7、图8可以看出,在织物渗透性比较差的前提下,添加非离子渗透剂TF-107A能加快工作液渗入织物,明显提高布面带液率,增加布面硬挺度.TF-107A用量控制在1~3 g/L即可.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