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防蚊虫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8日

3 防蚊虫纺织品新技术

3.1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是指将固体颗粒、液体微滴或气体作为胶囊的芯料,在其外部形成一层连续包裹层的生产技术。微胶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影响,屏蔽味道、颜色、气味,改变物质密度、体积、状态或表面性能,隔离活性成分,降低挥发性和毒性,控制可持续释放等多种作用。因此利用微胶囊技术包裹防蚊虫趋避剂或杀虫剂,可有效控制其有效成分的释放速率,达到缓释目的,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

由美国国际香料和香精(IFF)公司提供的灵敏感知技术(SPT)微胶囊,内含天然有机酯植物油,有明显驱蚊效果。天然有机酯植物油是一种对昆虫有效的神经麻痹剂,可使昆虫丧失搜寻叮咬目标的能力。根据相关权威研究机构测试,这种微胶囊整理剂可使蚊虫叮咬频率从50次/min降低到近乎零[8]。

3.2 纳米树脂粘合技术

美国北卡Burlington实验室新推出的采用氯菊酯驱虫剂整理剂No Fly Zone,可耐久地粘合于织物上。它利用纳米树脂粘合专利技术使氯菊酯交联到涤纶、尼龙、棉、毛或Nomex纤维上,从而保证了整理织物可耐药50次的家庭水洗[9]。

4 防蚊虫纺织品测试标准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防蚊虫整理织物的系列完整测试标准,无法对防蚊虫整理后的织物直接进行效果测试,所以只能借鉴其他相关标准进行测评。属国际通用的相关标准有如下两种:

(1)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CIPAC)2005年讨论的测定拟除虫菊酯防虫蚊帐表面浓度和释放性的方法,可以进行化学检测。

(2)世界卫生组织杀虫剂评估委员会(WHOPES)的推荐标准WHO/CDS/WHOPES/GCDPP/2005可以测定长效防虫蚊帐布耐洗性和防蚊有效性。在国内主要借鉴和参照三个由农业部起草的标准[10-12],分别是:

(1)GB13917.1-1992《农村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喷射剂的室内药效的测定方法》;

(2)GB /T 17322.10-1998《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的室内药效评价驱避剂》;

(3)GB 13917.3-1992《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小型烟雾剂及烟雾片的室内药效测试方法》。

这些标准只能对防蚊整理剂或原料进行效果测试,无法直接对防蚊整理后的织物进行效果测试,且对防蚊整理织物的耐洗牢度等各项参数及整理后服装面料应用性能的变化无相关要求。另外,这三个测试标准的适用范围也各有差异, GB 13917.1-1992适用于喷射剂的药效测定, GB /T 17322.10-1998适用于驱避剂的药效评价, GB 13917.3-1992适用于小型烟雾及烟雾片的药效评价。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