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聚酯纤维的主要品种为聚对苯二甲酸已二脂纤维,我国商品名称为涤纶。由于聚酯纤维没有亲水基团,分子堆砌紧密,因此水分子很难进入纤维内部,所以聚酯纤维有极强的疏水性,在标准条件下的回潮率0.4%~0.5% [1]。较低的吸湿性,导致其易产生静电、易沾污和染色困难等问题,影响了服装的穿着舒适性,在服装领域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但是涤纶纤维也有优点,如易染色,硬挺程度较好,耐磨、机械性能较强等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着装舒适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能在不破坏涤纶纤维优良特性的基础上,改善涤纶的吸湿排汗特性,使其可以调节衣服内气候,是目前诸多纤维研究者和涤纶织物生产厂家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
1 吸湿排汗机理
织物吸湿排汗机理:织物对汗液的传递,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织物和汗液的接触、润湿与吸收;汗液的传递;汗液的贮存或保持;汗液从织物表面蒸发。因此,在人体出汗后,汗水不在织物内表面扩散,而是被直接吸向织物外层,在织物外层蒸发,以保持织物内层的相对干燥,减小了人体与织物之间产生粘着效应,提高了人体舒适性和人体运动机能[2]。
2 影响涤纶纤维或织物亲水性的主要因素
(1)单纤维的表面和截面形状
纤维表面有微小凹凸或截面形状不规则的纤维吸水性好。这是因为纤维光滑完整的表面结构的改变, 不仅使比表面积增大, 对水分子亲和力增大, 而且利用微孔毛细吸水原理, 纤维间空隙保持的水分增加。
(2)亲水性基团的种类与数量
亲水性基团的种类是很重要的。极性基团如经基、氨基、酞氨基、梭基等对水分子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 在纤维分子结构中或纤维表面上这种极性基团数量愈多, 吸湿性愈好。
(3)纤维的超分子结构
纤维的结晶度愈高, 吸水性愈差。这是因为在纤维结晶区中, 分子紧密地有规则排列, 极性基在分子间交联, 水分子不易渗入结晶区。
3 吸湿排汗整理方法
改善涤纶织物吸湿性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混纺、大分子结构的亲水化、与亲水性物质接枝共聚以及纤维表面处理等等。利用亲水剂, 使之均匀而牢靠地固着在纤维表面形成亲水性的方法, 是近年来合成纤维织物吸湿排汗整理的发展方向。 (1)化学改性:提高涤纶织物亲水性的化学方法主要有三种途径:大分子结构的亲水化、与亲水性单体的接枝改性、纤维表面亲水化处理。 (2)物理改性:通过物理方法提高涤纶织物亲水性的主要途径也有三种:与亲水性物质共混或复合纺丝、纤维结构的异型处理、纤维表面粗糙化[2]。
4涤纶织物吸湿整理
由于物理改性方法对纺丝设备要求比较高,因而导致吸湿排汗涤纶织物成本增加。本文采用由企业提供的新型整理剂A(由于是企业新产品不方便提供名称以及成分)和传统阳离子吸湿排汗整理剂B,使之均匀而牢靠地固着在纤维表面形成亲水性基团。从人体出汗到织物将汗液完全排走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织物吸汗使汗液在皮肤和织物间有一定量的分配,接着汗液在织物中扩散,最后汗液从织物上蒸发,这三步中任何一步的指标不好都会影响穿着舒适性。因此,至少要选用三项测试,每项测试表现排汗过程中的一步,来综合评价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所以本文选择通过测试毛细效应综合值、干燥速率、耐久性、导湿综合值和透气性,从而全面的评价A整理剂与B整理剂化学整理方法的整理效果。
4.1试样样品及试剂
涤纶织物(单起平纹组织、经纬密为210×210根/10cm、长度2.00m、幅宽1.532m、厚度0.72m、织物重量51.84g/ m2)、新型吸湿排汗整理剂A、传统吸湿排汗整理剂B。
4.2吸湿排汗整理工艺设计与配置
本次实验采用如下表1所示的工艺参数采取浸渍法对试样进行吸湿排汗整理,整理完毕后凉干测试毛细效应综合值、干燥速率和导湿综合值。
表1 整理工艺参数
[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