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图2可以看出,当仇(芯材)/m(壁材)逐渐上升后,开始大量生成微胶囊,体均粒径减小;过量后,壁材不足以在石蜡颗粒上形成包覆,石蜡会出现团聚的情况,体均粒径又会增加.综合考虑,最佳m(芯材),m(壁材)=4.
2.1.3超声波作用时间
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超声波作用时间的延长,体均粒径明显减小;超过2h体均粒径基本保持不变.因此选择超声波作用2h.
2.2微
图4表明,微胶囊A的粒径较小,粒径分布较窄大约在1—5m;微胶囊B的粒径较大,粒径分布较宽大约在10~20m.微胶囊A的体均粒径和数均粒径分别为4.1um和1.4um,PDI为2.93;微胶囊B的体均粒径和数均粒径分别为24.2m和1.1um,PDI为22.另外,微胶囊A的整体分散程度较好,颗粒之间基本无相互粘附;微胶囊B的分散程度较差,颗粒间有大量粘附,相应的体均粒径增大.微胶囊A的表面基本没有破裂的情况发生;而微胶囊B的表面都发生了破裂,原因是:(1)微胶囊颗粒变大时,表面发生破裂;(2壁材在界面反应不充分,未能全部包覆乳化后的相变材料微球.综上所述微胶囊粒径对于最终微胶囊的分散程度、表面情况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超声波是影响微胶囊粒径的重要因素,在制备中是必不可少的.
2_3微胶囊的相变焓
由表1可知,升温时,芯材(石蜡)、微胶囊A和的相变峰值均为36℃,相变焓分别为158.2J/g、139J/g和126.4J/g;降温时,石蜡、微胶囊A和B的相变值均为3O℃,相变焓分别为151_3J/g、131.9J/g和120J,g.这些数据说明:(1)微胶囊化前后相变材料的相变峰值保持不变,而壁材的存在会使相变焓降低;(2)微胶囊在36℃时吸收热量,在30℃时放出热量,这对调节纺织品表面温度是有利的.
2.4微胶囊整理织物的调温功能
由DSC测试可知,同一种微胶囊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焓变存在着较小的差值.经计算可得,微胶囊A在整理织物A的吸热量和放热量分别为633.5J/m和598.1Jimz;微胶囊B在整理织物B的吸热量和放热量分别为573.2J/m和544.6J/m.图5中:升温过程中,整理织物A在30qC时开始吸收外界热量,自身升温速率开始下降,在35c时自身升温速率达到最小值,最后缓慢到达37℃,在相同的升温时间点上,整理织物比未经整理的织物温度低.降温过程中,整理织物A在34时开始释放自身热量,自身降温速率开始下降,在30℃时形成一个拐点,最后到达20℃在相同降温时间点上,整理织物比未整理织物的温度高.整理织物B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自身温度变化与整理织物A基本一致,但不存在明显的拐点,智能调温性能不如整理织物A.说明利用微胶囊整理的织物在升温曲线和降温曲线上都存在较明显的拐点,从而具有较好的智能调温作用.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