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理
目前比较成熟的防蚊虫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环境中的蚊子进行驱避或杀灭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效果不持久且气雾剂所释放出的药剂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故不适合经常使用。
另一种方法就是对经常与人体接触的纺织品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具有耐久的防蚊虫效果。这种方法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已被证明有良好的防蚊虫效果,且耐水洗,对人体无毒害等副作用。
2 防蚊虫整理剂
防蚊虫整理是用含有各种蚊虫驱避剂和杀虫剂的微胶囊等处理织物,在特定的温度、时间等工艺条件下,通过粘合剂等让微胶囊与纤维结合在一起,在纤维表面形成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驱蚊药膜。这种药膜能散发出蚊蝇等所厌恶的气味,使蚊虫等不愿在含有防蚊剂的织物上停留而逃跑,同时,蚊虫一接触织物,就立即被击倒或杀灭。
2.1驱避剂
蚊虫驱避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驱避剂和合成驱避剂。
(1)天然驱避剂
天然驱避剂一般以植物源驱避剂为主,来源于织物的根、茎、叶、花等,多为萜tiē类的酯类、醇类和酮类等。20世纪70年代,从植物精油中提取的萜烯成分对蚊虫具有较强的驱避活性。从赤桉精油中分离得到一种蚊虫驱避剂,经生物测定发现对埃及伊蚊有强烈的驱避活性。近几年来。美国对天然源蚊虫驱避剂进行了大量研究,寻找到两种高驱避活性植物桑橙和假荆芥。进入21世纪以来,有人对印梀树种子的甲醇提取物做了驱避性活性试验,发现其对按蚊各生长期的个体都有很强的驱避活性。
天然驱避剂具有许多优点,如低毒或无毒,对皮肤不会产生灼热感,气味清新,使用后不会有药物残留,易降解,对环境无污染等,但其在驱蚊高效性和持久性方面普遍低于合成驱避剂。
(2)合成驱避剂
合成驱避剂主要包括有机酯类、芳香醇类、不饱和醛酮类、胺类和酰胺类等。1929年,驱蚊油DM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研制成功;1937年,驱蚊酮获得专利;1939年,驱蚊醇(2-乙基-1,3-二醇)面市。1956年,美国发现了具有优良广谱性的驱避剂DEET。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