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洗性:全自动缩水率试验机,家用洗涤剂1g/L,40℃水洗30min[2]43,水洗5次,测试水洗后织物的手感、亲水性和回弹性.
回弹性:参照GB/T3819-1997《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定,回复角法》测定5经5纬,求折皱回复角平均值(经+纬).
2结果与讨论
2.1色变
根据CIE1976L*、a*、b*总色差值与牢度级别的关系可知,△E≤0.2,色差为5级,△E≤0.8,色差为4~5级.从表2可以看出,氨基硅油整理后的织物色变最小;聚醚硅油整理后织物的色变最大;而LBMS、HTS整理后织物的色变较小.产生色变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人们普遍认为的氨基被氧化变色外,染料被氧化、乳化剂的增溶效应及高温时纤维结构被破坏等也是产生色变的重要原因.染色织物在高温定形时,染料分子活动加剧,部分结合不牢固的染料会脱离纤维热迁移或升华,染料在向外层(包括织物表面和空气中)扩散时若没有受到阻碍,织物最后的色泽将主要体现为表层染料的色光;若受到阻碍(硅油成膜),发生热迁移的染料将在织物表面聚集,最后的色泽较为复杂,一方面表面染料浓度增加,另一方面硅油膜改变了光线的折射率,加上氨基在高温情况下被氧化等,使织物的颜色变深变暗.[7]由于氨基硅油覆盖在纤维表面并形成一层疏水性的薄膜,防止染料与溶液接触而溶解,有一定固色作用,减少了染料的脱落,起到了减少色变的效果.
2.2白度
从表3可以看出,整理后织物白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聚醚硅油不含有氨基,不存在氨基被氧化而产生发色基团,其白度下降最小;氨基硅油则与之相反,其白度下降较大;LBMS和HTS采用了特殊的结构设计,其酰胺基或季铵盐基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经整理的织物抗黄变性强,白度下降较小.
2.3落色性
根据工厂实际生产情况,在织物批量生产过程中,若织物落色严重会造成工作液稳定性变差,容易粘辊,同时也会造成布面沾污,产生色差以及造成工作液难以重复利用,因此考察织物的落色性能.
从表4可以看出,黑色棉布经不同整理剂浸渍后,整理液的吸光度都有所增大,尤以氨基硅油的吸光度最大,其余3种相差不大,可能原因是氨基硅油中的乳化剂有增溶作用;黑色涤纶布浸渍液中,氨基硅油浸渍液的吸光度最小,其余3种相差不大,可能原因是分散染料上染涤纶后,织物温度降低,纤维分子链段停止运动,自由容积缩小,染料以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与纤维发生固着,而分子质量小又具有强极性基的氨基硅油容易渗透到纤维内部,在高温下与纤维或自身发生反应封闭了自由容积,增加了染料脱落的物理阻力,从而降低落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