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前纺
精梳毛条的单位重量一般在20g/m左右,而供后纺工程中细纱机加工的粗纱重量约为0.2~0.6g/m。为此,必须经过若干道工序,将毛条逐步拉细到设计重量。前纺工程的任务就是对毛条进行多次并合、牵伸和梳理,纺制成一定重量和均匀度符合细纱生产需要的粗纱。前纺工程的生产过程一般为:混条─→3~4道针梳─→粗纱。
1.混条 将若干根不同性质(如线密度、长度)、不同纤维(如羊毛、化纤、其他动物毛)、不同颜色的条子经过并合、混和和牵伸,编制同下道工序所需要的毛条,同时,根据毛条的含油情况,在混条机上加入适量的和毛油,以保护纤维的性能,防止产生静电。
2.针梳 粗纱工为前纺的末道工序。其任务是把前道针梳后的须条再牵伸到一定的线密度,同时进行加捻或搓捻(假捻),以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力,供后道细纱加工。目前,精梳毛纺生产的粗纱分为无捻(或搓捻)粗纱和有捻(或弱捻)粗少两类。前者采用搓捻机构,使纤维紧密的聚集在一起,成为较为圆、紧的粗纱,卷绕在筒管上,输出的粗少为无捻粗纱,其特点是车速高、产量高,但强度差、易起毛,适用于纤维细、卷曲度大的纯毛产品。后者则利用锭翼,使粗纱获得弱捻,再逐层卷绕到粗纱筒管上,其特点是卷装大、粗纱强度好,退硗时不易起毛,纺细纱时的断头少,缺点是产量较低,机构较复杂,挡车操作和保养罗麻烦。
四.后纺
精梳毛纱产品有一定的密度要求,一般在33~10tex(30~100公支之间),并且要求纱线有较高的捻度。因此,还要将粗纱进一步牵伸到所需要的线密度,且加以适当的捻度,形成一定的卷装形式,供后道织造或染色使用。
后纺工程的生产过程一般是:细纱─→并线─→捻线─→络筒─→蒸纱。
1.细纱 细纱工序的任务是将前纺工程制成的粗纱,在环锭细纱机上,经牵、加捻、卷绕,纺制成条干均匀的,线密度及捻度符合产品设计要求的细纱,以管纱的形式供后道工序加工。由于细纱的质量基本上决定了纱线的质量,该工序的产量又代表了纺部的生产能力,因此细纱工序是决定产品质量、产量和消耗的关键工序。
2.并、捻、筒 根据精梳毛织品的需要,从细纱机出来的单纱还需并合加捻成股线,以增加强力,同时去除外观疵点,加大卷装容量,为后道生产作好准备。一般在细纱工序后紧接并、捻、筒工序。
1) 并线:通过两根或多根单纱的并合,可避免捻线工序加捻时因张力不匀产生的捻度不匀,同时使毛纱经过清纱装置,除去纱中的杂质、毛粒、飞毛、粗节等疵点,并增加卷绕容量,提高后道工序的生产效率。
2) 捻线:将并线机上并合好的毛纱加上需要的捻度,以提高纱线的张力、均匀度、光洁度,增加弹性和改善手感。通常使用的是环锭式捻线机,也有采用倍捻机的。
3) 络筒:从捻线机下来的管纱容量较小,不利于后道工序的加工,需要重新进行卷绕,以增大容量,并通过清纱器进一步消除纱线上的杂质和疵点。
3.蒸纱羊毛纤维投入生产后,经过各道工序反复受力的磨擦,会产生内部应力和静电,影响后道的生产。而加捻后的毛纱有较大的回弹性,易退捻松解。为此,采用蒸纱的方法来达到消除羊毛内的应力和静电,并对蒸纱罐抽真空,使之达到一定的真空度,预热水送入真空的蒸纱罐后很快煮沸,蒸气即向毛纱内层渗透,经一定时间后,便能达到加工的目的。如果把毛纱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贮存十几天,也能达到稳定的捻度的效果,但时间长,效率低。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