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三个变量是确定最佳应用工艺条件所要讨论的三个重要因素。配置漂液时,依次加入双氧水稳定剂、氢氧化钠、耐碱渗透剂和活化剂,搅拌均匀,最后加入双氧水,制成工作液备用[2]。
1.3应用性能测试
1.3.1双氧水分解率的测定
准确配置c=0.05mol/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500mL,待用。
同时配置好c=3mol/L的硫酸溶液待用。
配500mL工作液(不加入活化剂和双氧水),分别量取80mL配好的漂液置于编号为1#、2#、3#、4#、5#、6#的小烧杯中,往六个小烧杯中依次放入活化剂0g、0.24g、0.48g、0.72g、0.96g和1.2g,使其溶解后分别加入3.7mL30%的双氧水,搅拌均匀后,立即开始测定双氧水分解率:
在与小烧杯对应编号的6个100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c=3mol/L硫酸溶液10mL,摇匀,然后依次用移液管在各个小烧杯中移取2mL漂液置于对应编号的锥形瓶中,再用c=0.05mol/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当溶液呈现微红色且30s不消失即为终点。记录耗用的高锰酸钾溶液体积V,平行滴定2次,取平均值。第一次测得的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体积为V,每隔4h测一次,之后测得的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体积为Vx,计算双氧水分解率:
双氧水分解率=100%(V-Vx)/V
1.3.2白度的测定
用WSB-Ⅱd/o全自动型白度仪进行织物的白度测量,将织物折成4层(织物表面纹路方向尽可能一致,保持织物平整),测量一块织物的4个不同地方,取它们的平均值[3]。
2.1双氧水分解率的测试
通过双氧水分解率的测定数据,可以大概判断出漂液中双氧水的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进而推测漂白过程中双氧水含量的大致变化,有助于漂白效果的分析。
2.1.1新活化剂用量对双氧水分解率的影响
堆置温度冬季室温(约18℃左右)、NaOH用量15g/L、双氧水用量(100%)15g/L、双氧水稳定剂18g/L、耐碱渗透剂5g/L,各个漂液的配制方法如上,各个漂液放置不同时间时双氧水分解率的测试
数据如图2-1所示:
图2-1各个漂液放置不同时间时双氧水分解率
由图2-1中各个漂液放置不同时间时双氧水分解率的测试数据可知:
(1)从整体上看,各个漂液中双氧水的分解率都是随放置时间的增长而升高的,即双氧水的含量是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的。
(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新活化剂加入量为0g时,双氧水分解率明显高于其它漂液中双氧水的分解率,而加入新活化剂的其它漂液中双氧水分解率相差不大。可能有两种原因:新活化剂中含有的环状结构及羧基官能团能络合或吸附少量金属离子,降低一些重金属离子对双氧水的催化分解作用[4]-[7],使漂液中双氧水的分解率降低,这将有利于漂白过程中双氧水的有效分解;新活化剂加入后与部分双氧水作用形成了过氧酸,有机过氧酸所产生的活性氧如果不与纤维接触是不会被消耗的[8]-[10],过氧酸的氧化性虽然比双氧水更强,但还是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因此在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时,同样会消耗部分高锰酸钾标准溶液,进而在数据上表现为双氧水分解率的降低。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