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阻燃整理剂一般对涤纶不起作用,故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必须按纤维特性分别选用适当的整理剂。
涤纶属热塑性fibre,260℃熔融,560℃燃烧,燃烧时or移开火源,涤纶熔融物滴落且收缩,火焰可自行熄灭。但在涤/棉混纺物中,棉fibre会形成支架作用,阻止熔体滴落,而使其继续燃烧,涤纶失去了自熄作用,且涤纶较高的燃烧热,会加速棉fibre的燃烧,致使燃烧现象更为复杂,比纯纺者更危险,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阻燃剂。
涤/棉阻燃整理工艺:
涤组分用三(2,3一二溴丙基)膦酸酯(TDBPP),棉组分用THPC,两种整理剂可用同浴浸轧处理。
要求:两种整理剂有相容性,能在同一条件下固着。
工艺流程:
浸轧→烘干→热溶(180~200℃)→皂洗(70~80℃)→水洗→烘干
特点:耐久性↑,服用性能↓,有机膦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三、阻燃机理
1.织物燃烧机理
(1)燃烧现象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两种,前者是fibre热裂解时形成的气体or挥发性液体的燃烧,后者则是残渣(碳)的氧化。
(2)fibre的燃烧与其热裂解的产物有关,不同fibre的热裂解过程不同。
2.阻燃机理
(1)覆盖论:阻燃剂在>500℃时能在fibre表面形成有隔绝作用的覆盖层,除阻碍O2供应外,还阻止可燃气体向外扩散,从而达到阻燃目的,如硼砂-硼酸。
(2)气体论:
一是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分解出不燃气体,将可燃性气体浓度冲淡到能产生火焰浓度以下;另一种是阻燃剂在加热条件下,能作为活泼性较高的游基转移体,从而阻止了游离基反应的进行。
(3)热论:
一是阻燃剂在高温下发生吸热变化,如熔融和升华,从而阻止燃烧蔓延,另一种则是fibre迅速散热,使织物达不到燃烧温度。
(5)催化脱水论
主要指改变fibre的热裂解过程。由于阻燃剂能使纤维素分子链在断裂前发生迅速而大量的脱水,甚至发生某些交联作用,阻止左旋葡萄糖的生成,使有焰燃烧得到抑制。
有机磷化合物的阻燃作用是由于它可与纤维素分子中的羟基形成酯,阻止左旋葡萄糖的形成,且进一步使纤维素脱水,生成不饱和双键,促进纤维素分子间形成交联,增加碳状物的形成,阻阴燃效果较好。只有当整理剂用量提高到10%后,才能有效阻止有焰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