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境保护局在1997年提出了70种属于环境激素的化学物质,其中有8种是邻苯二甲酸酯,它们是DEHP、BBP、DBP、DCHP、DEP、DPP、DHP和DPRP.[5]表1列出目前各国法规中涉及的以及经研究表明对人体和环境存在危害风险的18种邻苯二甲酸酯.
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含有较弱的雌激素成分,可影响生物体的内分泌,是一类环境激素.它能通过呼吸、饮食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长期接触邻苯二甲酸酯对外周神经系统有损伤作用,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和感觉迟钝、麻木等症状,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抑制和麻醉作用.[6]邻苯二甲酸酯的结构与内源性雌激素有一定的相似性,进入人体后,与相应的激素受体结合,产生与激素相同的作用,干扰血液中激素正常水平的维持,从而影响生殖、发育和行为.长期接触环境激素可对人体造成慢性危害,主要表现为对人和动物的生殖毒性,胎儿受母体激素影响极大,导致男性胎儿易出现尿道下裂、睾丸停止发育、小阴茎、精子数量减少、睾丸癌、前列腺癌等症状.女性胎儿易出现子宫内膜症、阴道癌、子宫癌、卵巢癌、乳房癌等症状.[7-8]邯苯二甲酸酯急性毒性不明显,但动物实验表明其具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9]
环境激素DBP的危害性已经得到全球公认.1982年,权威机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DNOP的致癌性进行了生物鉴定,结论是:DNOP是大鼠和小兔的致癌物,能使啮齿类动物肝脏致癌.尽管DNOP是否会使人致癌到目前仍争论不休,但由于其存在对人体致癌的嫌疑,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美国环保署根据研究结论已经停止了DNOP和8种属环境激素的邻苯二甲酸酯的生产.研究还发现。含有DNOP的PVC塑料袋贮存血液输入人体后,在肺部发现有DNOP的存在.用DNOP和DBP制造的PVC保鲜膜包装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制品,或用它包裹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时,增塑剂进入食物的机会增多,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
3各国限制邻苯二甲酸酯的主要法规
3.1欧盟REACH法规(1907/2006)
欧盟委员会于1992年6月29 13发布的92/59/EEC指令中将DEHP、BBP、DBP、DNOP、DINP和DIDP认定为对人体和环境有害.1999年12月7日欧盟又发布有效期为3个月的临时禁令19991815/EC,规定6种邻苯二甲酸酯禁止用于3岁及以下婴幼儿的可放入口中的玩具和用于纺织制品的软质PVC材料,例如PVC人造革、PVC薄膜、PVC辅料和PVC标签、吊牌等.2000年4月26日,欧盟修订76/769/EEC指令和88/378/EEC(玩具安全),要求在3岁及以下婴幼儿可放入口中的软质PVC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不得超过0.1%.2005年12月14日,欧盟指令76/769/EEC被第22次修订(2005/84/EC),继续限用6种邻苯二甲酸酯.2006年年底,欧盟正式颁布历经6年艰苦立法历程制订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即REACH法规,法规编号1907/2006.在REACH法规中,原经历次修订的76/769/EEC号指令被作为附录17列于其中,而其第51和52条就是关于对邻苯二甲酸酯的要求.根据要求,在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3种邻苯二甲酸酯DEHP、DBP和BBP含量不得超过0.1%,在儿童可以放入口中的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另3种邻苯二甲酸酯DINP、DIDP和DNOP含量也不得超过0.1%.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