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温度(38±0.5)℃,相对湿度90%±2%;
烘箱温控范围在(25~180)℃;
透湿室内气流速度0.3~0.5m/s,最大功率3kW。
(4)耐洗性
按AATCC124-2001《多次家庭洗烫后织物的外观》测试。洗衣粉2g/L,浴比1∶30,温度45℃,时间3min,60℃烘干为1次水洗,重复水洗50次。
(5)手感
将原布手感定为10分,最差为0分。由3人以上主观评定打分,取平均值[9]。
以上织物性能测试中,织物均在温度(20±2)℃,相对湿度(65±5)%条件下,平衡24h后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耐久性阻燃整理工艺的优化
2.1.1 DP-150用量
轧余率为70%~75%,焙烘条件为195℃×50s,调节pH值5~6,采用不同用量的DP-150整理剂对珍珠麻进行阻燃整理。整理后织物各项性能见表1。
表1 DP-150用量对阻燃效果的影响
表3 焙烘时间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由表3可知,焙烘时间延长,阻燃剂与织物的反应程度提高,整理织物的损毁长度逐渐下降,阻燃性和耐洗性提高,织物强力小幅降低。但当焙烘时间达50~90s时,整理织物的阻燃性和耐洗性并无显著提高,且织物手感变硬。因此,取焙烘时间为50s。
综上,DP-150阻燃的优化工艺为:DP-150用量150g/L,轧余率70%~75%,焙烘条件为195℃×50s。
2.2 不同阻燃工艺的对比
2.2.1 不同阻燃工艺的阻燃效果
分别采用两种阻燃整理工艺(见1.2节)对珍珠麻和涤塔夫织物进行阻燃整理,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阻燃工艺的阻燃效果对比
由表4可知,耐久性阻燃整理工艺的阻燃效果明显好于非耐久性阻燃整理工艺,且涤塔夫的阻燃效果明显优于珍珠麻,非耐久性阻燃整理织物的损伤较严重,耐洗性较差。
2.2.2 阻燃织物的透湿性能
两种阻燃整理的珍珠麻的透湿性见表5。
表5 阻燃珍珠麻的透湿性能
注:试验数据为5次测试的平均值。
由表5可知,两种阻燃整理工艺均使织物的透湿性有所下降,但耐久性阻燃整理织物透湿性降幅较小。
3 结论
(1)涤纶织物经阻燃整理后,可获得一定的阻燃效果,但织物风格和手感均会受到一定影响。耐久性工艺的阻燃效果要明显好于非耐久性工艺。
(2)优化的阻燃工艺为:DP-150用量150g/L,轧余率70%~75%,焙烘条件195℃×50s。整理织物的阻燃效果可达到B1级,且织物损伤较小。由表1可知,DP-150用量增加,整理织物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减小,即织物的阻燃效果增强。当DP-150用量为140g/L时,整理后织物的阻燃效果可达到B2级。DP-150用量为150g/L,阻燃效果可达到B1级。随DP-150用量增加,整理织物的强力损失增大,且手感变差。综上,DP-150用量定为150g/L。
2.1.2 焙烘温度
DP-150用量为150g/L,轧余率为70%~75%,焙烘时间为50s,调节pH=5~6,不同焙烘温度下珍珠麻的各项性能见表2。
表2 焙烘温度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知,当焙烘温度为180~195℃时,焙烘温度升高,对织物强力基本无影响,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随之缩短,织物阻燃效果增强。焙烘温度为190℃,织物阻燃性能达B2级;焙烘温度为195℃,阻燃效果可达B1级;焙烘温度200℃时,织物强力损失很严重,而且整理织物的阻燃效果明显下降。这是因为热定形温度超过涤纶玻璃化温度,涤纶大分子由无定形态转变为结晶态,而阻燃剂只能进入无定形区,不能进入晶相结构中,过高温度反而影响整理效果和特定性能[10]。综合考虑取焙烘温度为195℃。
2.1.3 焙烘时间
DP-150用量为150g/L,轧余率为70%~75%,焙烘温度为195℃,调节pH值5~6,不同焙烘时间对珍珠麻阻燃整理效果的影响见表3。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