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3可看出,随着焙烘温度升高,蚕丝织物的变化趋势与棉织物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免烫整理前后染色蚕丝织物均呈现红棕色,虽然随交联反应程度的提高,其颜色越深,但变化并不明显。因此,染色法不适用于识别蛋白质纤维织物的交联程度。
2.3 化学纤维交联程度
对涤纶和尼龙织物进行树脂整理,焙烘后剪取6 cm×4 cm的试样,进行染色识别试验。免烫整理后试样的颜色、强力和甲醛含量和折皱回复角等结果见表4和表5。
由表4和表5可看出,随着焙烘温度升高,织物强力和游离甲醛含量均有所下降,折皱回复角增大不明显,且免烫整理前后染色涤纶和尼龙织物的颜色变化不明显,涤纶始终呈现橙色,尼龙则呈现不同色光的红色。这是因为涤纶分子结构为线型长分子链,分子链上没有大的支链及侧基,仅有一部分苦味酸可与涤纶纤维交联的树脂发生反应,染色水洗后直接染料和大
部分酸性染料被洗去,使涤纶织物呈现苦味酸和少量酸性染料的混合色泽。酸性染料对尼龙纤维的反应性较强,大部分酸性染料可以上染尼龙纤维。此外,少量苦味酸与尼龙纤维也可进行交联树脂反应。水洗后,直接染料和部分苦味酸被洗去,使尼龙织物主要呈现酸性染料的色泽。对涤纶和尼龙织物来说,采用染色法识别交联程度时,虽然颜色有变化,但不明显。因此,此方法不适用于识别涤纶和尼龙织物的交联程度。
3 结论
(1)采用染色法识别不同纤维织物的交联程度属于定性分析,此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直观、重现性好。
(2)采用染色法识别织物免烫整理的交联程度较适用于纤维素纤维及其混纺织物,随交联程度的提高,颜色由绿色向黄色过渡。
(3)染色法不适用于识别蛋白质纤维和化学合成纤维织物的交联程度。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