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与讨论
2.1产品性能指标
丙烯酸酯乳液经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前后的性能见表1,其中有机硅种子乳液的用量为15%。
2.2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红外光谱分析
纯丙烯酸酯和自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的
红外图谱见图1。
由图1可知,自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和纯丙烯酸酯的红外光谱中,多处均出现了相同类别的吸收。如2960cm-1和2872cm-1处为—CH3和—CH2—的C—H伸缩振动吸收峰,1730cm-1左右为羰基C-O
的伸缩振动,1247cm-1和1170cm-1处C—O—C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以及1453cm-1处COO—振动吸收峰。此外,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还于1103cm-1和1026cm-1左右处出现了S—O—Si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峰,于805cm-1处出现了一个尖锐的Si—(CH3)2O—特征吸收峰,于694cm-1处出现了Si—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两谱图中均未出现烯键的特征吸收峰,说明聚硅氧烷已与丙烯酸酯单体成功键合,其它丙烯酸酯单体也都参与了共聚。
2.3共聚物核磁共振分析(13C NMR)
纯丙烯酸酯乳液和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的13C核磁共振谱图见图2与图3。
由图2知,δ175.9为羰基碳的化学位移,δ13.9为甲基碳的化学位移,δ15.0~60.0为亚甲基碳和次甲基碳的化学位移,δ63.4为与CHCOO—相连的碳的化学位移。图3中,除了上述特征峰外,在δ1.0处还出现了一个显著的与Si相连的碳的化学位移。这进一步说明通过种子乳液聚合,乙烯基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单体成功聚合。
2.4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应用
2.4.1上胶量
将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黏合剂经氨水增稠后应用于静电植绒,考察不同上胶量对植绒效果的影响,结果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