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的银系抗菌纺织品多以载银陶瓷和沸石或者纳米银抗菌剂为主,此类固着型抗菌剂只有在潮湿状态(例如排汗,潮湿状态是细菌繁殖的理想环境)才能释放出银离子,扩散性极差,因此在使用溶出型抗菌剂性能标准测定银系抗菌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时会给出负结果。目前,银系抗菌剂的抗菌测定多推荐使用振荡烧瓶试验。国际上相对比较完整的评价方法是美国测试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E2149-2001《固着性抗菌剂抗菌性的动态测试法》[28]、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学家协会标准AATCC100-2004{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量评估》[29]以及13本工业标准JIS L1902-2002{纺织品的抗菌性试验方法》[30]。三者在抗菌性能评价的标准上有很大的不同。由于ASTM E2149主要应用于非溶出型抗菌样品的抗菌性能的表征,因此应用于银系抗菌样品的性能测试较为科学。该标准先将样品浸泡在一定浓度的菌液中振摇培养1h后,比较抗菌样品在振荡前后减少的菌落数对样品的抗菌性能进行表征。而JIS L1902和AATCC100标准则比较适合于溶出型样品[31],因此测试银系抗菌样品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它们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表示与ASTM E2149也非常不同。虽然JISL1902和AATCC100标准都是通过比较和计算细菌在抗菌样品和比照样上培养后的菌数差异定量地评价纺织品的抑菌和杀菌性能,但二者在具体操作、样品尺寸、抑杀菌效果的计算方式和结果表示等方面仍有较大不同。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32]以及FZ/T73023-2006{抗菌纺织品》[33]测定非溶出型抗菌产品的性能。FZ/T73023和GB15979均是ASTM E2149进行改进形成的,但二者在振荡时间上有极大的差别。前者的振荡时间为l8h,而后者的时间仅为lh,与ASTM E 2149相同。
尽管可以定性鉴定或者定量测定织物上银的含量,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释放体系和浓度,一种银系抗菌纺织品的银有效含量、抗菌检测结果和方法不能代表和应用于其他的银系抗菌剂[22]。研究还表明即使是相同的织物,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时,也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由于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之间没有严格的可比性,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对比测试,以便给出正确的结果。因此,在对银系抗菌纺织品进行测试时,如何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抗菌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7 存在的问题
银离子化学性质较活泼,对光和热较敏感,特别是经紫外线长时间照射后会还原为黑色的单质银,从而影响白色或浅色制品的外观,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国外近来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用银络合离子替代银离子[34-35],或者使用变色抑制剂[36]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某些不会变色的金属离子(如Zn2+、A13+)与银离子复合后也可起到抑制银变色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37]。
由于织物的使用环境大多数都存在含有氯离子的化合物,特别是人体的汗液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在这种环境中任何银化合物都会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由于氯化银的光反应活性更强,在可见光的照射下银离子被还原成褐色的非离子化的金属银,因此还应对银系抗菌剂的耐氯性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