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纤维素酶处于激活状态时,这种设置会加大纤维素酶与“毛羽”的接触频率,对表面茸毛有显著的削弱、去除作用;但也会加重织物表面的起毛程度。因此,用纤维素酶处理后,进行后续工序操作时,所有的染色机参数应恢复到正常状态,避免织物表面再次“原纤化”。
1.5 合理安排工艺流程
合理的工艺流程也是纤维素酶处理获得较理想效果的关键。实际生产时,一般有如下三种工艺流程:
1.5.1 毛坯酶处理工艺流程
毛坯→酶处理→煮漂→水洗→酸中和→水洗→生物酶脱氧染色→水洗→酸中和→皂洗→热水洗→水洗→出机
1.5.2 漂后半制品酶处理工艺流程
毛坯→煮漂→水洗→酸中和→生物酶脱氧、酶处理→热水洗(Na2CO3调节pH值6.5~7,80℃×15min灭活)→染色→水洗→酸中和→皂洗→热水洗→水洗→出机
1.5.3 染色后成品酶处理工艺流程
毛坯→煮漂→水洗→酸中和→水洗→生物酶脱氧染色→水洗→酸中和→皂洗→水洗→酶处理→热水洗(80℃×15min灭活)→水洗→出机
比较上述三种工艺,发现煮漂后酶处理效果最好,而染色(深色)后酶处理效果最差。这是因为,经过煮漂后,布面上的一些茸毛会先行脱落或被轻度削弱,有利于提高纤维素酶的作用效率;同时煮漂后织物毛效大幅提高,更有利于纤维素酶与织物表面茸毛的充分接触。
染料对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与染料的分子结构及用量有关。染色越深,纤维素酶的活性越低。因此,坯布染色后纤维素酶处理效果较差。
1.6 适用的织物组织结构
由于纤维素酶处理对织物的强力影响较大,因此,并非所有的织物都可以进行纤维素酶处理。生产中发现纱线捻度较低、组织结构较疏松或自身纤维纱线的强力不高(如竹纤维、粘胶纤维)的织物,不宜进行纤维素酶处理。即使使用,也应严格控制工艺条件,避免织物强力损伤过大。根据织物组织结构,一般棉针织物强力损失程度依次为:罗纹结构>汗布结构>棉毛结构。
1.7 合适的柔软整理剂[3]
选用恰当的柔软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纤维素酶处理后针织物的撕破强力。如以聚乙烯树脂为原料的PE乳液型柔软剂,可显著改善织物的强力和耐磨性能。此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柔软剂、阴离子羟基硅油乳液柔软剂、环氧基改性硅油乳液柔软剂等,也具有提高织物撕破强力的作用。
2 结论
纤维素酶处理本质上是对纤维素纤维的减量处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织物强力下降。因此,在合理控制强力下降率的基础上获取满意的生物抛光效果,是纤维素酶处理技术在棉针织物上成功运用的关键。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