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制1%白浆,用NDJ-1型旋转粘度计(4号转子),测定在6r/min及60r/min转速下的粘度。粘度指数PVI=η60/η6。粘度指数PVI反映增稠剂的流变性或触变性,数值愈小,触变性愈好[5]。流体粘度随剪切应力变大而减小的程度越显著,假塑性越强。
1.4印花性能测试
1.4.1测试标准
干、湿摩擦牢度 按ISO1052X16—2001测定;刷洗牢度 按GB/T420—1990《纺织品耐刷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测定。
1. 4. 2印花试验
印花色浆处方见表1。
工艺流程 调浆→印花(纯棉平布)→烘干(100~105℃×2min)→焙烘(140~150℃×3 min)
2结果与讨论
2.1引发剂用量对增稠性能的影响
在反相乳液聚合时,水相粒子内存在的丙烯酸、铵盐和MBAM,被水油相界面的AIBN引发自由基反应而聚合。由于MBAM的交联作用,生成的聚合物使线型的COO-基形成网络结构。在聚合工艺条件及处方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引发剂AIBN的用量,得到图1所示的结果。
由图1可见,当引发剂用量低于共聚单体质量的0.18%时,引发剂用量愈少,产物的增稠能力愈差,表现为白浆粘度愈低。这是由于引发剂用量少,产生的自由基少,相对分子质量下降,产物形成的网络较小;当引发剂用量达到0.18%时,产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增稠能力最强;大于0.18%时,因产生的自由基增多,反应剧烈,链转移反应增加,产生的聚合物网络交联密度太大,相对分子质量反而随引发剂AIBN用量增加逐步下降,导致增稠能力下降。
不同的引发剂用量还对增稠剂的粘度指数(PVI)有影响(见图2)。
由图2知,随引发剂用量增加,粘度指数逐步增加。在印花应用中,必须对增稠剂的增稠效果(成糊率)、耐电解质能力及粘度指数(PVI)这三者综合考虑,以评定其增稠性能。在兼顾以上三者性能的前提下,得出引发剂最佳用量为共聚单体质量的0.18%。
2.2交联剂用量对增稠性能的影响
固定聚合工艺条件及处方不变,改变交联单体用量0.15% ~0.30% (对共聚单体质量),得到不同交联剂MBAM用量对产物增稠能力及粘度指数(PVI)的影响[6、7],如图3和图4所示。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