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2中用动接触角来描述液体从固体表面离开的容易程度,可以更好的表到固体的拒水拒油性[2]。
在拒水拒油整理过程中,整理剂一般都是通过粘合剂和催化剂综合作用才能均匀的铺展在织物表面。粘合剂润湿被粘物并发生扩散,在界面上两种分子间产生相互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达到分子作用半径的0.5nm以下时,会生成物理吸附键,即次价键。如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则生成化学键。当粘合剂固化或硬化后,生成的粘合键即被固定下来而保有强度。从热力学概念来分析,在粘合过程中,两自由表面消失,形成新的界面,总表面能减少。最终达到了降低表面能的目的,产生了拒水拒油的效果。
3.织物拒水拒油整理失效机理以及分析
通过界面理论对织物拒水拒油失效过程中界面变化分析,因界面的变化导致整理失效的分析。
吸附理论现代观点则认为:1.粘合剂通过润湿作用和被粘物在界面上实现分子接触;2.大分子通过内旋转运动,建立最适合的构想达到吸附平衡;3.大分子或大分子的链段,由于吸附作用而进行跨越界面的扩散,形成扩散界面区;4.分子间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形成跨越界面的次价力或化学主价力的粘合键[5]。
3.1粘合强度
大部分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通过粘合剂作用吸附在织物表面的,在这里就引入了吸附理论。吸附理论是建立在热力学平衡概念上的。据此推导出了粘合功与内聚功。Dupre'方程也可定义为
式中γSV―饱和蒸汽下固体表面张力;
γLV―液体(粘合剂)的表面张力;
γSL―固液界面张力
wa是液体与固体之间的粘合功,条件是液体和固体都与该液体的蒸汽达到平衡。液体的内聚功wc为:
wc=2γLV (3)
可以利用粘合功的计算值来预测粘合强度的大小。实际上,是根据测定粘合接头试片的断裂强度来判断粘合强度。粘合接头的破坏,依其破坏的位置,又可分为分为 3 种情况。具体粘合接头破坏类型如下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