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消费者对纺织服装不仅要求有亮丽而坚牢的颜色、柔美的外观和柔软的手感,同时还要求有相关的功能性。就柔软整理而言,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物理方法的实质是使织物在染整加工中受张力和挤压而变形的纱线,由于松弛重新恢复到较为自在的状态;化学柔软整理的实质是补偿织物在染整加工过程中损失的油脂,使干枯的纤维回复滋润的容颜。【1】
无论任何助剂都存在着利与弊的现象,特别是含硅柔软剂在染整生产过程中,虽能让其加工产品获得极为舒适、丰满、滑爽、柔和的手感,但由于使用方法不当等因素,往往会出现粘度增大甚至漂油,致使受沾污的织物难以将硅斑去除干净,最终影响产品的交货率。因此,选择合适的硅油去除剂是十分重要的。【2】
为此,我们选择了市场上使用较多的柔软剂:三元共聚硅油、聚乳液有机硅柔软剂及改性软片,应用我公司生产的DAJ-001除硅剂进行去除试验,并与相关业内人士进行探讨。
1 试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织物: 3Otex×3Otex,425×228,120cm(99W/1P 90/2)纯毛提花
药品:DAJ-001除硅剂、ZJ-C302精炼剂(广州庄杰化工有限公司),NaOH(l00%)化学纯(东莞市东江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纯碱(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T-1324三元共聚硅油(石家庄联邦科特公司),T816(广东德美精细化工),SP-880软片(佛山盈丰达公司),ZJ-706防水防油剂、FCZ-011增效剂(广州庄杰化工有限公司)
仪器:MH551二辊卧式小轧车(泰州市众成机械),DF-241B高温高压染色小样机(东庆染整设备有限公司),722-S分光光度仪(上海纺织仪器第三分厂),电热鼓风烘干机(中山市莱威尔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天平、电磁炉;ZLMD-991热风拉幅宽型机(浙江红旗),LMA-451B 预缩机(江苏泰州),MONFONGS-328 热风拉幅宽型机(门富士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硅油斑的产生
生产中出现硅油斑主要原因有:⑴染缸在染色前进行了其它柔软处理或成品返工剥色,缸体内壁沾附了未洗干净的硅油及浮色胶着物,在正常的染色过程中,缸壁上的胶着物在外界作用下沾附在织物上,并阻止染料充分上染,形成明显的硅油斑;⑵长车生产中,由于织物前处理水洗或染色皂洗时,未能将碱剂或未固着的染料浮色洗净,以致使布面pH值过高(>9)或带有更多游离的染料粒子,同时染色下机布落布时温度偏高(>40℃),使得后序浸轧硅油整理液时产生破乳、漂油并沾污在织物的表面。
1.2.2 试验方法
鉴于大生产中硅油斑产生的原因,模仿进行试验:按上述工艺条件配制相关的三种柔软整理液,用纯碱调整工作液pH值至9,并不断搅拌加热到50-55℃,以使整理液中的氨基硅油在热和机械作用下,自然出现破乳、分向、漂油;再用准备好的织物(220×38Omm)各一块,放置于同液不同杯的工作液中浸渍lOmin,让织物表面充分粘附更多的硅油;然后用小轧车轧压、烘干和焙烘 (160-165℃×50s)。
当硅斑固着于织物表面后,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地比较,最好模拟硅斑在织物上的点、面形状及位置进行标注,以便除硅及除硅染色后的观察。
1.2.3 工艺流程
染色后半成品→浸渍柔软剂(温度55-60℃,lOmin) →浸轧(压力0.15Pa) →恒温烘干(90-100℃,120s) →焙烘(160-165℃,50s) →标注→除硅整理(温度90-110℃,50min) →热洗(95℃,lOmin) →热洗(65-75℃,lOmin) →冷洗→烘干。
1.2.4 柔软整理液配方(g/L)
DT-1324 30
T816 30
SP-880 30
1.3 检测方法
1.3.1 强力变化情况:按照GB/T3923.1-1997标准测试
1.3.2 毛效:按FZ/T01071-2008《纺织品毛细效果试验方法》测试
1.3.3 防油效果:按照AATCC118-2001标准测试
1.3.4 防水效果:按照AATCC22-2000标准测试
1.3.5 洗水方法:参考AATCC-135标准,烘干温度为60-65℃。
2 结果与讨论
2.1 DAJ-001用量对硅斑去除效果的影响
DAJ-001的用量对硅斑的去除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出考虑到成本因素外,还应该考虑净洗与助剂残留的问题。DAJ-001用量对硅斑的去除效果见表-1.
表-1 DAJ-001用量对硅斑去除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