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1可知,未经整理织物的静电电压和半衰期都很高,如直接服用会产生严重的静电现象。水洗后的K/S值低于水洗前的,主要是因为织物褪色的缘故。
2.2 抗静电剂TF-480对织物抗静电整理
采用单因素法,用抗静电剂TF-480分别对染色春亚纺和染色塔丝绒进行处理,测试其整理效果,优化抗静电剂质量浓度、焙烘温度、处理时间和交联剂用量。
2.2.1抗静电剂质量浓度对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采用5种不同质量浓度的TF-480对织物进行处理,经浸轧和180℃×30s整理后进行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抗静电剂质量浓度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知,用抗静电剂TF-480处理的织物抗静电效果相当明显。当用质量浓度为30~40g/L的抗静电剂处理涤纶织物后,静电电压和半衰期最低,故质量浓度选择30g/L为宜。对整理前后涤纶织物的K/S值进行比较发现,不管水洗前后,整理后织物的K/S值均增加。对锦纶织物而言,用质量浓度为60g/L的抗静电剂处理的织物其静电电压和半衰期最低,但考虑到成本问题,经30g/L抗静电剂处理的织物静电电压较低,经40g/L抗静电剂处理的织物半衰期较低,所以质量浓度可选择30~40g/L。对整理前后锦纶织物的K/S值进行比较发现,不管水洗前后,整理后织物的K/S值均降低,织物表观颜色深度下降,这可能是因为抗静电剂的加入影响了染料的发色。
2.2.2 焙烘温度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根据2.2.1测试情况,选择抗静电剂质量浓度为30g/L,焙烘时间为30s。测试焙烘温度对抗静电为30g/L,焙烘时间为30s,测试焙烘温度对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涤纶织物经150~190 ℃焙烘后,静电电压峰值和半衰期均很小,考虑到焙烘温度是影响整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过低,反应速率低,交联反应不完全,温度过高,手感变差,织物易受损,因此,焙烘温度选择160~170℃为宜。就锦纶织物而言,经180℃炉烘的织物,其静电电压最低,半衰期也较低,考虑到150~190℃围内半衰期变化不大,所以焙烘温度以180℃为宜。
表3 焙烘温度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2.2.3焙烘时间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根据2.2.1、2.2.2小节的测试情况,选择质量浓度为30g/L的抗静电剂,涤纶织物焙烘温度选择170℃,锦纶织物焙烘温度选择180℃,测试不同焙烘时间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4。
表4 焙烘时间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由表4可知,焙烘时间对涤纶织物静电电压和半衰期影响不大。考虑到焙烘时间过短,可能造成反应不完全;时间过长,手感变粗糙,综合各因素选择30s为宜。就锦纶织物而言,当焙烘时间为40s时,静电电压和半衰期最低,所以焙烘时间以40s为宜。
通过对抗静电剂浓度、焙烘温度和时间的单因素实验,得到整理涤纶织物较合适的工艺:整理剂质量浓度为30g/L,170℃×30s;整理锦纶织物较合适的工艺:整理剂质量浓度为30~40g/L,180℃×40s。
2.2.4 交联剂质量浓度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以三聚氰胺为交联剂、MgCl2为催化剂,测试其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实验条件为:抗静电剂质量浓度30g/L,涤纶织物170℃×30s,锦纶织物180℃×30 s,结果见表5。
表5 交联剂质量浓度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