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焙烘温度
焙烘温度对真丝织物防皱效果的影响见表3。
表3 焙烘温度对织物防皱性能的影响
由表3可知,焙烘温度对整理效果非常重要,温度过低,不足以提供反应所需的能量,交联反应不完全,防皱效果不理想:温度过高,又会使反应速率过快,造成反应不均匀,影响织物的手感和抗皱性;另外,柠檬酸分子也会因为高温失水变成乌头酸或衣康酸。而衣康酸和乌头酸含有不饱和双键,焙烘时易使织物发黄[4],因而焙烘温度以150 e为宜。
2.3.2焙烘时间
选用不同焙烘时间来整理真丝织物,测定整理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结果见表4。
表4焙烘时间对织物防皱性能的影响
由表4可看出,焙烘时间越长,整理效果越好。当焙烘时间为2 5mn时,折皱回复角最大,继续延长焙烘时间织物,折皱回复角有所下降。这是因为随焙烘时间的延长,酯化交联结构逐渐形成,织物的折皱回复角逐渐加大,但焙烘时间太长,脱羟基副反应和水解程度加大,引起抗皱性能有所下降,另外也会引起织物强力和白度的下降[4]。因此,试验选择焙烘时间为2.5min。
综上所述,丝素40 g/L柠檬酸60 g/L亚磷酸钠10g/L,在150 e下焙烘2.5min处理后的真丝绸织物具有较好的防皱效果。
2.4洗涤次数对抗皱性能的影响
按上述确定的工艺对真丝织物进行整理,再经多次洗涤,其整理效果见表5。
表5 整理前后织物耐水洗性能变化
整理后织物折皱回复角增加,强力和白度下降不明显。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折皱回复角值虽有降低,但仍比原样高得多,说明经过高温焙烘后,丝素、柠檬酸在蚕丝织物上的固着比较稳定,具有较好的耐洗性能。
3 结论
(1)真丝下脚料采用1 mol/LNaOH,100 e处理3 h可以得到合适的丝素蛋白分子,对真丝绸防皱整理效果较好。
(2)丝素与柠檬酸复配整理真丝绸较单独使用柠檬酸或丝素整理效果更好,说明丝素和柠檬酸复配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优化的整理条件为:水解丝素40g/L柠檬酸6%,次亚硫酸钠10g/L,在150 e处理2.5mim。整理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有显著提高,且经多次洗涤后缓弹仍能提高17.45%,说明具有较好的耐洗性能,且强力损失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