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丝素整理剂和柠檬酸复配对真丝绸进行防皱整理,研究了丝素水解工艺,丝素、柠檬酸用量以及焙烘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整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比单一整理剂的整理效果好,丝素和柠檬酸有较好的协同效应,两者复配可改善真丝绸织物的抗皱性,且白度、强力保留率和耐洗性等均可达到满意效果。
关键词:耐久压烫整理;丝素整理剂;柠檬酸;丝织物
0前言
近年来,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丝素整理剂的问世,正符合了人们的环保要求。以水溶性丝素蛋白为代表的生物整理剂,以其安全、无毒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备受关注,且该试剂的制备工艺简单,所用原材料和化学药品成本低廉[1,2]。但丝素整理剂在真丝织物上的应用研究并不多见。由于丝素分子结构中缺少能和真丝发生共价交联的基团,单独使用,固着效果较差。本试验采用自制的丝素整理剂与柠檬酸复配对真丝织物进行整理,整理后的织物具有较好的抗皱性,且耐洗牢度良好,整理品手感柔和,保持了真丝绸原有的风格和品质。
1 试验
1.1材料及化学药品
材料 11216真丝电力纺,真丝下脚料。
药品 氢氧化钠,盐酸,柠檬酸,次亚磷酸钠(均为分析纯),渗透剂JFC(工业级),丝素整理剂(自制)。
1.2试验方法
1.2.1 丝素整理剂的制备
废丝下脚料脱胶y丝素y NaOH水解y HCl中和y活性炭吸附、过滤v透析膜截留分子质量14 000)y丝素整理剂y加入柠檬酸复配整理剂
1.2.2防皱整理工艺
浸轧整理液(室温,二浸二轧,轧液率90/0)y预烘(80e@min)y焙烘y水洗(60 e@5min)y烘干(80e)
1.3 测试
1.3.1折皱回复角
按GB/T3819)19975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试回复角法6中的标准垂直法测试,在YG(B)541D20型全自动数字式织物折皱弹性仪上测试,经纬向各测5次,取平均值。
1.3.2断裂强力
按GB/T 3923 1)19975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一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试条样法6在YG026C型电子织物强力机上测试,按式(1)计算断裂强力保留率:
TS=@100% (1)
式中:TS后)))试样整理后的断裂强力:
TS前)))试样整理前的断裂强力。
1.3.3白度
在WS2SD d/o色度白度计上测试,将试样叠成8层,经纬向各测5次,取平均值。
2结果与讨论
2.1水溶性丝素的水解条件
2.1.1水解温度的影响
分别在60, 80和100e下水解废丝,并用制得的丝素液整理蚕丝织物,测定整理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整理效果越好。温度高有利于废丝水解,以下试验选用在100e条件下水解废丝。
2.1.2水解时间
将丝素液在100e条件下,用1mol/L NaOH水解不同时间,中和后,按1. 2节整理工艺对真丝织物进行整理,其防皱效果见表1。
表1 水解时间对织物防皱性能的影响
注:丝素整理剂20 g/L柠檬酸4%,次亚磷酸钠10g/L;对照样为浸轧y烘干y焙烘。表2同。
由表1可看出,随着水解时间延长,折皱回复角增加。超过3h后,折皱回复角有些下降。原因可能是丝素水解时间短,水解程度低,整理剂的分子质量过大,不利于渗透到纤维的非结晶区;时间过长,整理剂分子质量过小,不易与纤维发生交联,不耐水洗[3]。因此固定水解时间为3h。
2.1.3碱用量
选用0.5,1.0.1.5和2.0mol/L的NaOH溶液水解废丝,并用制得的丝素液整理蚕丝织物,测定整理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结果见表2。
表2 碱用量对织物防皱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丝素液对蚕丝织物有一定的防皱效果,这是因为丝素与蚕丝纤维的结构完全相同,都是由天然蛋白质分子所组成。丝素分子中含有一定量的游离氨基、羧基、羟基等活性基团,对真丝有强烈的吸附作用,能与蚕丝大分子上的活性基团形成氢键、盐键、酯键、范德华力等结合,起到一定的抗皱作用[4]。另外,当NaOH用量为1mol/L时,蚕丝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最大。而NaOH用量过高或过低,都使防皱效果降低,这是因为过低时水解不彻底,而使丝素分子过大不容易进入纤维内部,整理效果不明显;浓度高时会使丝素分子过小,而小的丝素分子虽易进入纤维内部,但不易与纤维交联。试验确定选用1mol/L的NaOH溶液水解废丝。
2.2丝素与柠檬酸复配工艺
2.2.1丝素用量
以2 1节确定的水解条件水解丝素,固定柠檬酸用量4%,改变丝素用量与柠檬酸复配,按1.2节工艺对真丝织物进行整理,其防皱效果见图1。
图1 丝素整理剂用量对防皱效果的影响
由图1可看出,真丝经丝素整理后,其折皱回复角随丝素用量的增大而提高。这是由于柠檬酸为多元羧酸,能和丝素以及真丝织物中的羟基、氨基等发生反应,形成丝素、柠檬酸、真丝间的网状结构。随着丝素整理剂用量的增加,纤维内的共价交联不断增多,因此,真丝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提高。丝素用量超过40g/L时,其急弹和缓弹折皱回复性有所下降,这是由于丝素用量过高,整理剂黏度过大,大部分丝素分子只能附着在纤维表面[4],不利于丝素、真丝和柠檬酸间的交联反应,造成折皱回复性下降,织物手感变硬。因此,确定丝素用量为40g/L。
2.2.2柠檬酸用量
固定丝素用量为40g/L改变整理液中柠檬酸的用量,按1.2节整理工艺对真丝织物进行整理,其防皱效果见图2。
图2 柠檬酸整理剂用量对防皱效果的影响
从图2可知,柠檬酸用量为6%时,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最大。超过6%时,折皱回复角下降。在高温焙烘下,柠檬酸可通过酯化交联在纤维无定形区形成网状结构,在柠檬酸与丝素之间形成交联,提高了折皱回复角:同时随着柠檬酸用量的增加,织物手感粗糙,此时在织物表面形成了一层较厚的树脂层,降低了织物的回弹性。
2.3丝素与柠檬酸复配整理工艺条件的确定
配制整理液(丝素整理剂40g/L柠檬酸6%,次亚磷酸钠10g/L分别改变焙烘温度及焙烘时间,对真丝织物进行整理,以确定最佳整理工艺条件。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