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壳聚糖与柠檬酸用于棉织物的防皱防臭整理。讨论了柠檬酸、壳聚糖和催化剂浓度以及焙烘温度对织物折皱回复角及白度的影响,并对棉织物防臭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5%的分子量为3000的壳聚糖、10%的柠檬酸混合液整理,可使棉织物获得较好的防皱防臭性能。
关键词:壳聚糖;柠檬酸;防皱整理;防臭整理;棉织物
棉织物因具有透气透湿,穿着舒适等优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但其弹性差,易起皱等缺点使得其成衣档次难以提高。另外,棉织物极易附着微生物,且附着的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而易产生臭味。这些问题可通过功能性后整理的途径来解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卫生保健及自身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对面广量大的棉织物进行防臭整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了。
壳聚糖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羟基,氨基可以吸附细菌,和细胞壁的阴离子结合,阻碍细胞壁的生物合成,从而达到抗菌防臭的效果。壳聚糖经多元羧酸的桥联作用可以结合在纤维上[1]。多元羧酸对于棉织物的耐久免烫整理已应用于生产中。因此,预计将壳聚糖和多元羧酸共同作用于棉织物的整理,可赋予其多功能性。在本文中,我们将壳聚糖与柠檬酸同浴整理棉织物,主要讨论了壳聚糖、柠檬酸的浓度以及焙烘温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并且对整理前后的织物进行了性能测试。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及仪器
材料:纯棉府绸,14.6tex×14.6tex,经纬密为110×90;分子量约3000的壳聚糖(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柠檬酸;次亚磷酸钠;三乙醇胺。皆为分析纯试剂。
仪器:立式压染树脂机、连续式定形烘干机M-tenter(厦门瑞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1.2 整理工艺
将棉织物在含有壳聚糖、柠檬酸和催化剂的整理液中浸渍,二浸二轧(轧液率95%),然后在定形烘干机上预烘(90℃,3min)和焙烘(180℃,90s)。
1.3 测试方法
抗皱性能:按照GB 3819—1997标准《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定回复角法》中垂直法测试,并以经向和纬向的缓弹回复角之和作为试样的折皱回复角。
白度:在UltraScan PRO测色仪(美国HtmterLab公司)上测定试样的L、a、b值(Hunter表色体系),采用D。光源和10°观察角。亨特白度(w1)用式(1)计算。
WI=100-[(100-L2)+a2+b2]1/2 (1)
羧基含量:采用电导滴定法测定[2]。将试样用去离子水充分水洗至电导率恒定,然后自然晾干,在干燥箱中于105℃烘2h,迅速称其干重(m);再把试样剪成小块,用0.1mol/L的盐酸浸渍20min(浴比1:50),然后用去离子水抽滤水洗至洗液中不含氯离子。把抽滤水洗好的试样投入到含有0.5 mL 0.1 mol/LHCl、5mL 0.1 mol/LNaCl的500 mL去离子水溶液中,再用浓度为0.02 mol/L的NaOH溶液滴定,每滴0.5 mL测定一次电导率;根据NaOH溶液体积和电导率的关系作图,如图1所示。应用外推法即可得到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V2),然后做空白试验,得到中和空白滴定体系需要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V1),按式 (2)计算羧基含量,每个试样测三次,取平均值。
图1 NaOH溶液体积与电导率的关系
防臭性能:将整理织物放置在一定浓度c。的被测气体(氨气)的容器中,密闭放置1.5 h后,用气体检测管测定密闭容器中残留的被测气体浓度C1,按式 (3)计算整理织物的气体消除百分率(PD)[3]。
2结果与讨论
2.1防皱整理的影响因素
2.1.1焙烘温度
焙烘温度是影响织物折皱回复角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图2表明,焙烘温度高,则折皱回复角就大。因为柠檬酸必须在足够高的温度下脱水形成环酐,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棉纤维发生酯化反应,温度越高,酯化反应程度越高,故折皱回复角随温度增高而增大。但是温度的上升,织物泛黄严重,强力也随之降低[4]。因此,综合各项因素,焙烘温度定为180℃。
图2焙烘温度的影响
2.1.2催化剂浓度
次亚磷酸钠是一种较好的催化剂。图3所示,当次亚磷酸钠为6%时,折皱回复角和白度都较好。这是因为催化剂促进了纤维素羟基与羧酸的酯交联而使弹性上升,次亚磷酸钠同时也是一种弱还原剂,可以抑制柠檬酸分子内脱水而使白度提高[5]。
图3催化剂农度的影响
2.1.3柠檬酸浓度
用浓度为0.5%壳聚糖溶液与不同浓度柠檬酸混合,催化剂次亚磷酸钠浓度为6%,对织物进行整理。柠檬酸浓度对织物的折皱回复角、白度的影响见图4。从图中可看出,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增加,织物的折皱回复角逐步增加,这是因为柠檬酸与棉纤维分别在低侧序区和中等测序区发生交联。但是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增加也伴随着织物白度的下降,这是由于焙烘到一定温度,柠檬酸脱水产生乌头酸和衣康酸。
2.1.4壳聚糖浓度
将10%的柠檬酸与不同浓度壳聚糖混合,次亚磷酸钠浓度为6%,对织物进行整理。由图5可知,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织物的白度成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壳聚糖为黄色,浓度增加,白度自然也越来越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在壳聚糖浓度为0.5%时达到最大,这可能是因为分子量低的壳聚糖浓度较低时,在纤维内部有一定程度扩散可改变纤维内部结构,与纤维结合较紧密,限制了纤维分子之间的滑移,交联度增加,从而回弹性增加。当壳聚糖浓度过大时,就不易渗入纤维内部,易造成表面涂布现象,致使织物粗硬,缺乏弹性,从而织物折皱恢复性反而降低[6]。
图4 柠檬酸浓度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图5壳聚糖农度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2.2防臭整理的影响因素
2.2.1单独壳聚糖整理
从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棉织物的消臭率也增加。但当壳聚糖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消臭率的增加逐渐变得平缓。壳聚糖浓度为0.5%时,消臭率就接近极限。这可能是因为壳聚糖浓度较小时,能够较容易地与纤维结合,壳聚糖与氨气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或吸附,但当其浓度较大时,壳聚糖容易停留在纤维表面,经水洗后容易脱落,因此消臭率也就不随之增长了。
2.2.2壳聚糖与多元羧酸同浴整理
由图7可以看出,柠檬酸单独整理棉织物时,消臭率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增加也逐渐增大,当其浓度为12%时,消臭率达到100%。这是因为柠檬酸浓度增加,织物上羧基的含量也增加,对氨气的吸收也相应增加。当整理液中加入0.5%的壳聚糖后,消臭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柠檬酸浓度为6%时,消臭率就达到了100%,这说明壳聚糖的加入对织物的消臭率有很大的帮助。
图6壳聚糖农度对织物消臭率的影响 图7柠农度对织物消臭率的影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