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后整理 >

棉织物柠檬酸防皱整理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1日

【摘要】研究了无甲醛类防皱整理剂柠檬酸(CA)与纳米二氧化钛、次亚磷酸钠等催化剂对棉织物进行防皱整理。探讨了柠檬酸浓度、催化剂浓度、焙烘温度、焙烘时间以及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对整理后棉织物白度、断裂强力和折皱回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织物二浸二轧(轧余率100%)柠檬酸12%,三乙醇胺4%,次亚磷酸钠6%,二氧化钛0.5%的整理液,80℃烘干3min,距离紫外灯管0.5m处理10min,再经过170℃焙烘120s后,与未经处理的试样相比,整理后棉织物缓弹折皱回复角达到220.8°,白度达93.2,并具有较好的耐洗性能。


棉织物以其优异的吸湿性、抗静电性和穿着舒适等优点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存在着抗皱性差等缺点,因此防皱整理就显得非常必要[1]。传统的N-羟甲基类树脂防皱整理工艺因存在着甲醛释放等问题逐步受到限制,无甲醛类抗皱整理剂的研究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2-5]。本文将就柠檬酸与次亚磷酸钠、二氧化钛等对棉织物防皱整理方面作一些探讨。

1 试验

1.1 材料

经过退浆、煮练、漂白的纯棉平纹织物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柠檬酸、次亚磷酸钠、纳米二氧化钛、三乙醇胺等均为分析纯

PAD-109型气膜式强力压染树脂机,M-6连续式热定形机,Macbeth Color Eye 7000A型测色配色仪,HD026N+织物拉伸强力测试仪,YG541B型全自动织物折皱弹性仪,荣事达XQB42-956型全自动洗衣机等1.3 试验方法

1.3.1 整理液组成

柠檬酸8%~16%,三乙醇胺4%,次亚磷酸钠0~8%,二氧化钛0~2%。

1.3.2 工艺流程

整理液→二浸二轧(轧余率100%)→预烘(80℃,3 min)→紫外线照射(此步可选,紫外线灯管功率25W,织物距离灯管0.5 m,照射时间5~120 min)→焙烘(155-175℃,60-180s) →水洗→烘干→性能测试

1.4 性能测试

1.4.1 白度

采用Macbeth Color Eye 7000A测色仪测量织物的白度Wh。

1.4.2 拉伸断裂强力

按GB/T3923.1-1997《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测定,并计算断裂强力保留率。

1.4.3 折皱回复角

按GB/T3819-1997垂直法测定织物干态折皱回复角。

1.4.4 耐洗涤性能

将整理后的棉织物用5 g/L的洗衣粉,衬布规格同试验材料,浴比1:100,全自动洗衣机上进行。

2 结果与讨论

2.1 柠檬酸防皱工艺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2.1.1 柠檬酸浓度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三乙醇胺4%,次亚磷酸钠4%,二氧化钛1%,柠檬酸浓度8%-16%,织物二浸二轧,80℃烘干3 min,并170℃焙烘120s,整理后织物的性能

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增加,整理织物的断裂强力逐渐降低,白度略有降低,但变化不大,折皱回复角逐渐增加。当柠檬酸浓度超过12%后,折皱回复角增加缓慢,断裂强力下降较快。这是因为柠檬酸浓度提高时,与纤维交联反应更充分,织物折皱回复角提高。但柠檬酸浓度过大时,柠檬酸产生的H+对纤维降解加剧,导致断裂强力下降较快。综合考虑,柠檬酸浓度以12%为宜。

2.1.2 催化剂浓度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柠檬酸浓度12%,三乙醇胺4%,改变次亚磷酸钠和二氧化钛的浓度(见表1),配制整理液,织物二浸二轧,80℃烘干3 min,170℃下焙烘120 s,测定整理棉织物的性能,结果见图3、图4。

表1催化剂种类与用量

实验编号

A

B

C

D

E

次亚磷酸钠%

0

2

4

6

8

二氧化钛%

12.0

1.5

1.0

0.5

0

[1][2]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