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化料 >

新型抗静电整理剂ITO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3日

摘 要:ITO(掺锡氧化铟)粉体因其高电导率和浅色透明性,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介绍了ITO粉体的性能及其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磁控溅射法、喷雾热解法和液相沉积法。目前其主要用于涤纶和羊毛的抗静电整理。

 

0 前言

对于不同的纺织材料,由于材料本身及其表面亲疏水性的差异,其产生静电的难易和数量不同。特别是随着合成纤维在纺织品中应用的增多,这些高分子聚合物不像天然纤维那样含有亲水性基团,且回潮率普遍较低、结晶度较高、绝缘性较强,因此摩擦产生的静电就会因无法及时泄漏而积累,有时甚至产生高达2000~4000V的静电压,使电荷积聚现象更加显著。

由合成纤维所引起的静电现象不但造成纺纱织造困难,而且穿着舒适性差,还会引起电击,甚至造成严重的灾害。此外,近几年来,电子、仪表、通信、医疗等行业对抗静电服装的需求逐年增多,因此对纺织品进行抗静电整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掺锡氧化铟(ITO)工业的发展,ITO材料凭借优异的各项特性,其应用得到迅速发展,ITO在纺织品抗静电整理中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

1 静电概述

1.1 静电产生的机理

纺织材料具有很高的比电阻,是不良导电体。因此,纤维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纤维材料易因相互间或与其它物体的接触摩擦、牵伸、压缩及电场感应和热风干燥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静电。

1.2 纺织品静电的危害

纤维加工中,静电的产生将引起绕皮辊或罗拉、纱条和丝束分离、开口不清、飞花和粉尘聚集、棉网成网不良,以及放电等,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危害生产加工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在纺织品使用中,电荷的积聚可引起灰尘附着、服装粘附肢体产生不适感。此外,还可引起血液pH值上升,血液中钙含量降低,血糖升高,维生素C含量下降等问题。与此同时,较高的静电压会对人体产生电击,并引起电子元件损坏,甚至导致起火和爆炸。因此消除静电隐患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 织物抗静电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1 织物抗静电基本原理

通常,静电现象是电荷发生过程(电荷移动、电荷分离)和消失过程(电晕放电、静电泄漏)复杂交错而产生的现象。实际的静电荷水平是这两个相反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织物抗静电方法可以概括为:减少静电的产生,加快静电的泄漏,以及创造使静电中和的条件。

2.2 织物抗静电基本方法

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外开始研究织物抗静电技术;六七十年代,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已陆续提出对抗静电织物及服装的要求;80年代以后,国内外对抗静电织物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其中以对合纤织物的研究最为广泛。目前,纺织品抗静电整理方法通常有三种。

[1][2][3][4][5][6]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