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棉纺 >

论棉纺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论台、眼、锭间的差异化

来源:中国纺机网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首先,在设备的使用上,同一产品尽可能使用同一机型,这是常识,也只是对那些机型比较复杂的老工作而言,就不多讲。有些企业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时呢?我建议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好的质量向差的质量看齐。如果影响产品质量,那哪些机型的机台影响就不要使用。因为就算你好的机型机台质量好,平均值好了,你影响产品的那些机型机台还是没达到要求,而影响最终的布面较果的恰恰是差的那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老鼠坏一锅汤”。而好的质量向差的质量看齐,可以保证好的那部分充分稳定,减少消耗,同时也可减少对设备的损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其次,在关键部件的选用上,同机型尽可能一致,各周期尽可能分布均匀,这些比较容易作到,就不再多说。

再次,在工艺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设备所能承受的负荷,特别是那些“老年”,因为各工序的各关键部件都有自己的使用周期,例如针布的抄、磨、更换周期(在这里插一句题外话:目前多数工厂的针布使用周期还是按照老的办法,就是多长时间一次,其实这是一种不太科学的办法,在你纺四十支纱与十支纱的两种机台,同一段时段内的针布磨损是不同的,建议大家有条件可以试着用产量来作为针布的周期,即多少吨产量时抄、磨、更换。)磨皮辊、钢领周期等。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状态最差的那个周期为考虑标准。

最近,在拿到检测报告后,不要只去年平均值,更应关注一下各检测结果的分布情况,所有结果里的最小值如何,举个例子:在整经时的断头率高,那是纱的强力出了问题,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纱在断的时候,并不是在平均值上断的,而是在强力最低的地方断。哪怕你的平均强力到了钢丝的程度,只要你有一个点的强力非常低,它还是会断。或者像有些企业正在作的那样,把每项质量指标的最低值也纳入质量控制体系之中,作为一项质量控制标准来执行。大家应该看到了,新的UST公报比老公报增加了一项CVb的项目,它考查的就是各锭子之间的条干差异性,这是否在说明全球的许多企业都已注意到这些差异对产品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呢?

现在再回过头来分析开头的那个例子,我们就知道了,在现有情况下,只要解决了成纱的强力中的弱环,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全面考查成纱的质量报告,我发现与之相关的捻不匀也大得惊人,达到了12%,加捻的不匀造成了强度的不匀,从而产生了弱环,过程就不再细述,主要问题出在于锭带的控制,各轮转班在更新断的锭带时,接的长度有差异,另外锭带有些超期负役,伸长过大的锭带时有发现。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讲,一个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作好事,在纱线的生产中,同样,生产出一根好的纱不难,难的是每个锭子上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好的纱线。希望这些浅见对大家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有所帮助。

<<上一页[1][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