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是按分梳元件上纤维层的支数来计算,一般是计算锡林。
另一类是计算每根纤维在梳理元件上受到梳理的平均齿数。一般也是计算锡林的较多。
这两类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第一类计算比较简单明了,只要知道相关牵伸工艺就可以计算出梳理度了,但这种方法显然没有考虑到针布规格型号及纤维技术参数对梳理效果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梳理元件的梳理性能
其计算公式是(以锡林为例):
梳理度=锡林直径*锡林转速*棉卷公制支数/给棉罗拉直径/给棉转速
其数值一般在8~10之间(与品种、原料、定量工艺参数等有关)。
第二类算法缺点是比较复杂,需要知道分梳元件及纤维的相关参数。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分梳元件本身的技术参数对分梳性能的影响。但计算的结果准确性往往不是很精确。
其计算公式是(以锡林为例):梳理度=道夫转移率*锡林表面总齿数*锡林转速*纤维平均长度/生条产量/纤维公制支数。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要准确计算梳理度还需要知道道夫转移率,而道夫转移率企业一般很难精确测试,只能估算,因此计算结果往往不够精确。
以上两类公式各有优缺点,使用时应根据研究梳理度的目的进行选择,如在企业进行工艺设计及优选时就可以用第一类公式,用于比较不同工艺参数时梳理度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分析
第二类公式主要用于分析不同规格针布对梳理度及产品质量影响的分析研究,企业进行针布型号优选时可以考虑使用,但此时道夫转移率不好掌握,如不考虑道夫转移率,则可以计算纤维在锡林一转就转移时纤维受到的梳理齿数。
当然,公式还会有许多变种,但基本思路基本是一致的,比如:
纤维梳理度=梳理面积*针布齿数*锡林速度*60/每小时产量*1000*1000*纤维的根数。
有效梳理度=梳理弧长度面积*针布齿数*锡林速度*60/每小时产量*1000*1000*纤维的根数等等。这些公式各有道理,只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二、如何提高梳理度
在原料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以下
四、梳理强度:
梳理强度是指纤维实际受到的梳理强弱程度,除与梳理度有关外,还与针齿锐度、梳理隔距、梳理速度等有关,它反映了梳棉机在实际生产中对纤维的梳理效果,比梳理度更能够代表梳棉机的实际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