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概述了抗菌纺织品现状及抗菌机理,对抗菌切片及纤维的生产方法、特性指标、特点、
进行了论述,展望抗菌纺织品的应用前景。
1、前言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们忽视了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紧密关系,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微生物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1995年,全世界因细菌传染造成死亡的人数为1700万人,约占死亡人口的1/3;1996年,日本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病原性大肠杆菌“0—157”感染事件。2000年10月,我国卫生部抽样调查中国结核菌感染人数(带菌者)已达4亿;2003年春季,SARS病毒在中国等地蔓延,一度引起恐慌……如何控制和消灭病菌、病毒引起的疾病,已迫在眉睫。
纺织品尤其是内衣织物在人体穿着过程中,会沾污很多汗液、皮脂以及其它各种人体分泌物,同时也会被环境中的污物所沾污。这些污物尤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成为各种微生物繁殖的良好环境,可以说成是各种微生物的营养源。致病菌在内外衣上不断分解以及细菌的不断繁殖,还可产生臭味。人体被细菌感染后还可导致皮炎及其它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使人体健康受到因微生物侵蚀后的损害。因此,在致病菌的繁殖和传递过程中,纺织品总是一个重要的媒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卫生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抗菌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抗菌纺织品现状
目前纺织品的抗菌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采用后整理技术。后整理技术是将纤维、纱线、成品布或成衣置入含有抗菌物质的溶液中浸泡上浆,使其达到抗菌效果。该方法生产抗菌产品不耐洗涤,抗菌功能不持久,而且织物手感差,透气性降低,适用于一次性用品。二是采用有机物(包括天然有机物)抗菌剂添加,有机抗菌剂杀菌力强、效果好,缺点是毒性安全性差,易迁移,不耐高温,一般溶出型比较多,抗菌效果难以持久。有机抗菌剂一般在200℃左右分解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并且还能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三是采用无机物添加,即载有铜、锌、银离子复合其它阳离子方式,还有采用陶瓷粉、活性炭与稀土材料,采用铜和锌材料纺丝的缺点是纤维容易变色,添加量比较大,降低了纤维的可纺性和可染性,降低了纤维的强度,抗菌效果也不够理想,添加稀土材料易造成对人体辐射伤害,缺少安全性。
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整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已实现卫生整理纺织品的工业化生产,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的抗菌防臭纺织品进入了比较快的发展阶段。国际上也开始出现通过化学纤维的高分子结构改性和共混改性方法生产抗菌防臭织物,改性纤维与后整理技术比较,改性纤维抗菌持久、工艺简单、抗菌效果好。
日本生产的抗菌纤维制品居世界领先地位,各大纺织公司都有不同的抗菌化纤产品问世。如日本钟纺公司采用银、锌、铜等金属离子复合技术生产的抗菌纤维及制品已经批量面市,在日本国内很受欢迎,产品也出口到我国和世界各地。
我国抗菌纤维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还沿袭或造仿国外最初研发产品,功能单一或不耐洗涤、不耐高温。
3、ABPF抗菌纤维及制品开发
济南正昊化纤新材料有限公司自2000年起就对涤纶抗菌进行了从抗菌剂、抗菌聚酯切片、抗菌纤维到抗菌制品的一条龙研发。公司研制和生产的ABPF抗菌纤维,采用纳米银系、锌系抗菌剂,运用独特的抗菌剂分散工艺,生产出的抗菌纤维物理指标变化小,抗菌性能好。
ABPF抗菌纤维具有广谱抗菌、抗菌率高、抗菌效果持久、耐光照、耐高温、对人体安全无害等优点,已率先通过中国抗菌材料及制品行业协会抗菌标志产品认证,可广泛用于医护用品、运动服饰、袜子、装饰织物、针织绒类面料等,为抗菌纺织品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3.1 抗菌切片及纤维的开发
无机抗菌剂一般是由含银、锌、铜等一种或多种金属离子的无机载体,如沸石、磷酸复盐、硅胶等,我公司采用的银系纳米无机抗菌剂是负载银离子的磷酸复盐。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