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工艺效果分析
合适的针布配套加上合适的梳理工艺,决定着梳理质量的好坏。一般情况下,成纱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反映了梳理质量的好坏。根据粘胶纤维的特点,梳理采取“低速度、较大隔距、易转移”的工艺原则,防止纤维损伤、棉结增长和出条难。只有在此工艺原则和专用配套针布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正确处理好梳理度、梳理强度与转移三者的关系[2]。南通某试验厂的成纱质量见表6,石家庄某试验厂生条质量见表7、成纱质量见表8。
由表6可见:南通某试验厂采取表1中所示粘胶纤维配套针布后(其中锡林采用AC2025×01750P),成纱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单纱强力不匀率降低40.4%,百米重不匀降低36.8%,棉结数量降低35.7%,粗节数量降低61.5%。粘胶纤维专用配套针布的齿(针)形参数设计和针布搭配,体现了柔性梳理降低纤维损伤、利于纤维转移和提高分梳质量的设计意图和配套原则,很好地适应了粘胶纤维的特性,满足了粘胶纤维梳理要求。
由表7、表8可见:石家庄某试验厂,采取表5中新配套针布比原配套针布,生条质量和成纱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生条~棉卷短绒增长率降低了387.7%,且棉网清晰度好,无云斑;单纱强力不匀率降低9.26%,条干不匀率降低5%,棉结数量降低24.39%,2mm和3mm毛羽指数分别降低38.18%和38.35%,细节数量降低100%,粗节数量降低25%,捻度不匀率降低20.4%。
结合粘胶纤维的性能,在同样机型和梳理工艺下:
(1)减小刺辊针布的前角,有利于降低刺辊针布对粘胶纤维的作用力度,在满足一定开松度的前提下,有利于降低刺辊转动中针布对纤维拉扯损伤;
(2)降低锡林针布总高,有利于减轻锡林~盖板工作区的针面负荷,从而有利于提高单根纤维的梳理度[3];另外降低锡林针布的总高,避免了因静电造成纤维缠绕锡林现象的产生,提高了锡林针布的梳理利用率和梳理效率,也避免了棉网因此产生的非规律性不匀;
(3)加大锡林针布前角,有利于锡林~刺辊间的纤维转移、锡林针布对纤维的握持,使纤维一端充分接受盖板的梳理,并有助于锡林充分梳理纤维的另一端,并从盖板上抽取纤维;
(4)减小锡林针布基部厚度,有利于增加横向密度,从而提高梳理质量;
(5)道夫采取横纹设计,有利于增加道夫针齿的握持能力,便于从大前角的锡林针布上转移纤维;弧背设计能够增强道夫的抗轧伤能力;加大道夫齿距,能够提高道夫针布齿隙的容纤量,有利于纤维在道夫表面的均匀混合,能够顺利引导高速气流,便于纤维转移[4],提高棉网质量;
(6)降低盖板密度,有利于降低锡林~盖板工作区对纤维的损伤,避免过度梳理;并且新配套盖板针布的针形参数设计满足了粘胶纤维梳理要求。
2.2 纺竹纤维
2.2.1 试验条件
试验在河北沧州某纺织厂进行。纺纱用竹纤维规格为1.56dtex × 38mm,纺纱品种为竹/棉18.2tex,梳棉机型号A186F,其主要工艺参数见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