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黏附力
粗纱试样按参考文献[7]的方法制备。在YG065型电子织物强力仪上测试晾干后轻浆粗纱条的最大强力、断裂伸长和断裂功。测试条件:拉伸速度为50mm/min,试样夹头距离为100mm,有效试样的样本容量为20。
1.5浆纱性能的测试
1.5.1浆纱增强率与减伸率
用HD021N型单纱强力仪测试,样本容量为50,通过统计分析剔除异常值后求取平均值。试验条件:初始张力为l2.5cN;夹距为500mm;拉伸速度为500mm/min。
1.5.2浆纱耐磨性能
用Y731型纤维抱合力仪测定。转速为120r/min,纱线张力为19.6cN/根,样本容量为30。
1.5.3浆纱毛羽降低率
毛羽指数用YGI73型毛羽测试仪进行测试,并计算出毛羽降低率。
1.5.4上浆率
采用硫酸退浆法测定。试验操作及计算参见文献[8]。
2结果和讨论
2.1黏度及其稳定性
黏度和黏度热稳定性是变性淀粉的重要指标,对上浆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表1列出了不同取代度的氨基甲酸酯淀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黏度及黏度稳定性。
从表1可知:当取代度不超过0.053时,氨基甲酸酯化变性使淀粉的黏度有所降低,热稳定性提高;当取代度超过0.053时,黏度急剧增大,热稳定性下降。这显然是由于淀粉的热降解作用的影响,当取代度较高时,尿素会使变性淀粉产生一定的化学交联,从而使黏度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浆液温度的降低,黏度会有所提高。适当的变性可使浆液在温度低至60cI二条件下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提高了淀粉浆液的抗凝胶性能,这为低温上浆奠定了基础。
表2示出氨基甲酸酯淀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羊毛纤维的黏附力。可见,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对羊毛纤维的黏附力随取代度的提高而增大;当取代度DS小于0.053时,黏附力在温度降至60℃时未见明显下降。
羊毛是由多种a.氨基酸剩基组成,根据扩散理论的“相似相容”原理,极性相同的高聚物之间的黏附力较高。在淀粉大分子上引入的酰胺基团增强了淀粉与羊毛纤维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提高了浆料胶层与羊毛纤维界面之间的界面力,并随着变性程度的提高,引入的酰胺基团增多,黏着性能提高。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分子自身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作用力会减弱,浆液的黏度降低,这样浆液的浸透增加,有助于提高黏附力,但羊毛纤维的特有性质,使得在高温湿热条件下会大大地损伤毛纤维,使强力下降。在低温时,大分子在水溶液中的布朗运动能力较差,必然会影响浆液中大分子向粗纱内部的浸透,不利于浆液把纱线内部的纤维黏结在一起,使黏附力降低。上述这几种相互矛盾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着氨基甲酸酯淀粉与羊毛纤维之间的黏附性能呈现上述变化规律。当取代度达到0.075时,由于淀粉浆液的黏度过大,使其浆液不易浸透到纱体内部,所以当温度下降时,因淀粉大分子的运动减弱,致使黏附力随温度的降低而明显下降。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