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纤维素酶的固定化研究
目前,纤维素酶的价格比较昂贵,若将其固定化,进行重复使用便可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在纤维素酶的固定化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王玫等(2006)利用氨水作沉淀剂,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纳米颗粒,并以此为载体,制备了固定化纤维素酶,结果表明,磁性固定化酶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为纤维素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杨国营等(2004)报道,使用双功能试剂戊二醛作交联剂,将纤维素酶固定于脱乙酰度93.66的壳聚糖上,实验发现:脱乙酰度高的壳聚糖所用戊二醛的质量浓度较高,且固定化酶量较高;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比原酶高,与底物亲和力增加;最适pH值向酸性方向移动L2。潘丽军等(2006)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烯腈、丙烯酰胺两亲性高分子化合物,并以此为载体,共价偶联固定纤维素酶,结果表明:最适温度为5O℃,最适pH值为6.6,热稳定性、重复使用稳定
性和储存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2。据柴梅等(2007)报道,选用国内固定化酶方面研究较少的EudragitL-100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制备出具有可溶一不可溶性质的固定化纤维素酶。固定化酶的溶解度变化的条件是:pH≥5.0时,呈可溶性,pHi4.0时,呈不可溶性。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较好,重复利用4次后,酶活力保留值在659,6以上。以2的滤纸为底物(15FPU/g底物),固定化酶水解反应的效果比游离酶好。
5结束语
当前,新能源、新食品资源的开发是世界各国都在着重研究的重大课题,在这类研究中,纤维素科学、纤维素降解机理和纤维素酶的研究成为其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离大规模地对纤维素进行利用还相差甚远,故仍然需要寻找新的产纤维素酶菌株或进一步选育高产菌株。多数纤维素降解菌株均为普通培养基获得,一些厌氧、极端环境微生物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它们所具有的一些降解基因也许是非常特别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可打破物种间细胞不能相互融合的障碍,是获取具有全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理想育种途径。其次,可通过筛选或诱变产生高产菌株,并利用基因工程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来高效地生产酶活高、适应性强的纤维素酶。最后,运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可增强纤维素酶的抗逆性。总之,纤维素酶必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出其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和作用。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