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与保藏
2.1产纤维素酶真菌的筛选
产纤维素酶的真菌有黑曲霉、血红栓菌、卧孔属、疣孢漆斑菌QM46o、绳状青霉、变幻青霉、变色多空霉、乳齿耙菌、腐皮镰孢、绿色木霉、里氏木霉、康氏木霉、嗜热毛壳菌QM9381和嗜热子囊菌QM9383等;丝状真菌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在酸性或中性偏酸性条件下水解纤维素底物。真菌纤维素酶通常是胞外酶,酶被分泌到培养基中,用过滤和离心等方法就可较容易地得到无细胞酶制品[7]。王家林等(1996)采用了紫外线、特定电磁波辐射、线性加速器,亚硝基胍等物理、化学的诱变方法,获得了高产菌株NT15一H、NT15一H1、XT-15H、XT-15H1。其中木霉NT一15H固体培养活力经检测表明,滤纸活力为3670U/g,C1一酶活力24460U/g,Cx一酶活力1800U/g,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菌种在工厂化生产中性能稳定。
张苓花等(1998)采用康氏木霉W-925,J一931,经过浓度为29/5硫酸二乙酯和紫外线(15W、30cm、2rain)复合诱变后,得到了产酶活性高的wu一932菌种,该菌种CMC糖化力达到2975,滤纸糖酶活性为531,比出发菌W-925分别提高了100和81。王成书等(1997)采用里氏木霉A3进行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后,将处理过的孢子接种于纤维双层平板上,3O℃培养5~8d,15℃放置7~10d,挑选透明圈直径和菌落直径比较大的单菌落进行三角瓶固态发酵再筛选,得到了产纤维素酶活力很高的里氏木霉91—3菌株。
2.2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
由细菌所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最适pH中性至偏碱性,由于这类酶制剂对天然纤维素的水解作用较弱,较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在棉织品水洗整理工艺及洗涤剂工业中的成功应用,细菌纤维素酶制剂已显示出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唐仕荣等(2006)报道,以产纤维素酶细菌LBT-3.6为出发菌株,经紫外、微波先后诱变,选育得一株高产突变株WB-2,滤纸酶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02.7。经过培养条件优化后,以麸皮为碳源,最适浓度为50L,(NH4)。PO44L,蛋白胨1g/L,添加0.49,6Naa和0.2%吐温8O,滤纸酶活力达到12.35U/ml。王锐萍等(2006)报道,以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JJOB为出发菌株,进行了紫外线和诱变处理,采用透明圈法初筛和摇瓶培养复筛,获得2株高产纤维素酶的突变株HS-)O1和HS-T002。与出发菌株相比,经紫外线诱变处理的HS-。O1突变株产酶活力提高了1.9倍,用HN诱变处理的HS-T002突变株产酶活力提高了2倍。
2.3产纤维素酶菌种的保藏
产纤维素酶菌种易退化,退化后其产酶力明显降低。为了避免菌种退化,张苓花等(1998)报道,采用砂土管保藏菌种。即将过筛洗净的砂子与土以3:2的比例混合分装在试管内,用1kg/CITI2压力灭菌30min共三次,将欲保存的斜面菌种制备成100mL孢子悬浮液,每个砂土管注入0.5mL,摇匀,放入盛有无水CaCL2。真空干燥器内保存。经测定,在所测的121d内,酶的活性基本不变;酶活性下降5O的时间,由常规方法的60d延长至160d,明显地减缓了菌种退化速度。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