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参数:预烘温度为120℃,时问为2min;焙烘温度为170℃。时问为1min。
当整理剂浓度分别为15g/L、40g/L、65g/L时,对织物保暖性的影响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整理剂浓度的增大,整理后织物的保暖率和克罗值变化趋势相同,均先增大后又降低。主要原因是整理剂浓度越大,织物表面形成的薄膜也越粗糙,使得纱线间形成较大空气层,其中静止空气增加,直接导致织物保暖性随整理剂浓度增大而增大:但随着整理剂浓度进一步增大,整理剂中越来越多的中微小颗粒渗入纤维空隙中,减少了纱线间的静止空气,保暖性变差。故确定整理剂适宜浓度为30~40g/L。
2.2焙烘温度对保暖针织物保暖性的影响
实验参数:整理剂浓度40g/L。预烘温度为120℃,时间为2min;焙烘时间为1lmin。
当焙烘温度分别为130℃、170℃、210℃时。对织物保暖性的影响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以过低或过高的焙烘温度整理织物,保暖率和克罗值数值变小、保暖性变差。因为焙烘温度过低,整理剂在织物表面成膜不完全;由于试样表层为全棉织物,其熔点约为229~230℃,中间涤纶低弹丝熔点约为260℃,温度过高,会对纤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使织物泛黄、变脆发硬。因此整理温度适中为宜,确定焙烘温度为160-170℃。
2.3焙烘时间对保暖针织物保暖性的影响
实验参数:整理剂浓度40g/L,预烘温度为120℃,时间为2min;焙烘温度为170℃。
当焙烘时间分别为Omin、1min、lOmin时,对织物保暖性的影响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焙烘时间也是影响织物保暖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未经焙烘的织物(即焙烘时间为Omin)保暖性较差,原因是未经焙烘整理,织物表面成膜不完全,且纱线干燥不充分,含水膨胀的纱线使保暖性降低;织物经焙烘后,保暖率和克罗值均大幅提高,说明保暖性变好;1min以上的焙烘时间可以增强整理剂中起功能作用的粒子的交联成膜,保暖性也较好,但焙烘时间持续增长,对纤维损伤较大,破坏了棉纤维本身良好的吸水性能。可能影响织物其他服用性能,能源消耗也较大。因此保证焙烘时间对整理效果尤为重要,确定焙烘时间为1min左右为宜。
2.4整理工艺参数的优化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