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假捻变形 >

假捻的形成及其过程

来源:中国纺机网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1日

假捻的形成及其过程

Konopasek[6]和其他研究人员[7-8]提出了假捻原理,他们给出了一种定性的、非数学表达的描述。Denton[9]则更详细地发展了他们的理论。根据Denton理论,纱线分为三个区域,如图7—7所示:加捻装置(如转子)之前为加捻区(A区),纱线在该区经过加热器;加捻装置和输出罗拉之间为退捻区(B区);输出罗拉和卷绕筒子之间为卷绕区(C区)。

假设:(1)纱线移动速度和假捻器转动速度不变,且无捻滑产生;(2)加热作用对纱线捻度的影响不计;(3)由于加捻而产生的捻缩不计;(4)超喂或欠喂的影响不计;(5)起始捻度为零。

符号:,为假捻器回转数(r/s);υ为纱线移动速度(m/s);l为A区的长度(m);h为B区的长度(m);k为C区的长度(m);n为t时刻A区的捻度(捻/m);r为t时刻B区的捻度(捻/m);q为t时刻C区的捻度(捻/m);N为A区的平衡捻度(捻/m)。

在dt时间内,纱线向前运动的距离为dx=υdt,假捻器转数为sdt。

加捻区A:

假捻器旋转获得的捻数=sdt,通过假捻器失去的捻数=nυdt,净得捻度dn=。初始条件为t=0,n=0,积分得:

退捻区B:

由假捻器回转得到的捻数=-sdt,从A区进入B区的捻数=ndx=nυdt,进A卷绕区C的捻数=rdx=rυdt,净得捻度。初始条件为t=0,n=0,积分得:

卷绕区C:

从B区进入C区的捻数=rdx=rυdt,进入卷绕筒子失去的捻数=qdx=qυdt,净得捻度。初始条件为t=0,n=0,积分得:

l/υ、h/υ和k/υ分别为复丝通过A区、B区和C区所用的时间。

图7—8用无量纲因子表示

了三区捻度和时间的关系,同时也显示了三区的长度对捻度的彰响。当时间t→∞时,式(7—4)、(7—5)和(7—6)分别变为:n=;r=0;q=0。

从上可以看出,复丝在A区加捻(A区的平衡捻度为)、B区退捻(B区的平衡捻度为o)、c区卷绕。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