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绒布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
胡木升
印花绒布是绒布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绒布生产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一般采用平纹、斜纹、哔吱等坯布,在钢丝起毛机上与起毛辊作相对运动,使织物表面产生篷松的绒毛,从而获得柔软、温暖的感觉;结合涤染、印、整等加工工艺,使绒毛产品更具有优美的外观,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绒布常用作冬季内衣服装,经印花处理后,在春秋两季亦可用作妇女、儿童外衣。
绒布织物的组织规格常见的有21×1464×72、32×1474×58、24×1567×70、24×1872×64哔吱绒,21×644×42、21×440×40、20×640×34蓓蓓绒,20×1040×42、24×1342×41、21×1244×44、20×1050×46、20×16/2 46×46印花又面绒以及21×1464×72、21×1474×68提花绒等。
目前上市的绒布品种有双面绒、单面绒。印花绒布又分单面、双面印花绒。
绒布印花工艺虽然有涂料直接印花(仅局限在细小花型的印制上)、防印印花以及拔染印花工艺等,但大部分的印花目前仍以活性印花工艺为主。印花绒布在印花生产过程中如何做得好上加好,不断提高印花绒布的质量,这些问题目前仍值得探讨。在绒布活性印花生产时表现为得色量不高,活性染料本身在一般织物上的得色量仅为新用染料的60-70%,而印花绒布的得色量更为突出;绒布布面茸毛、纤毛较多,印制时影响印花轮廓的清晰度,印制过程中容易产生断线、塞网、白芯白点、露底等印花疵病,特别大满地印制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与该品种传统所采用的印花工艺以及绒绒布本身织物结构的特点密切相关。
首先,绒布生产要考虑绒布绒毛质量效果,要保证起绒,绒毛起绒效果与未印品毛细效果的高低关系密切,牵涉到织物上含蜡物质在织物的存留量。若未制品含蜡太少,毛细管效过高,则会影响织物起绒,造成绒毛质量低劣;反之,未制品含蜡较多,对织物起绒较为有利,但白度较差,棉籽壳的存在影响着实物质量,因此,在印花绒布坯布前处理过程中,较为传统的作法是重退浆轻煮练适当漂白的作法。目的是想达到既要去掉织物织造时所上的浆料、棉籽壳,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白度和毛效,织物又保持适量的含蜡物质。然而,在事实上可看出绒布前处理的去杂是不彻底的,蜡状物质的存在,对染料的上色,对染料在织物上的得色是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第二,印花绒布不论单面绒、双面绒,一般都是先拉绒,后印花。单面绒印花印在无绒毛的一面,双面绒则印在起毛较好的一面。绒布由起绒机下来,茸毛、纤毛较多,在印制过程中容易造成断线、塞网、白芯白点、露底等印花疵病,对印花清晰度也有较大影响,以往在生产过程中也采取了技术措施,较为传统的作法是洗绒上浆再印花。即绒布先进行平洗,然后将拉绒洗毛后布面蓬松的绒布上浆,使绒布未制品形成较为光洁和平稳的平面。
上浆采用何种浆料,从生产实践来盾,海藻酸钠糊易洗性良好,但其抱合能力不强,布面茸毛、纤毛不易色抱平服;合成龙胶糊易洗性差,印花后原糊的去除有一定难度,织物手感较硬;淀粉糊价格低廉,印花后平洗在较高的温度下皂洗或采用淀粉酶退浆,一般能予以去除。织物能获得较为柔软的效果,因此,绒布在印花前上浆较多采用淀粉糊上浆。淀粉糊覆盖在织物表面,影响染料与织物纤维的直接接触键合、上染;另外,淀粉分子结构中含有能与染料反应键合的反应性基因,影响织物的得色量和染色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