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永庆
仿生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是在20世纪60年代,于1960年9月13日,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仿生学研讨会上,斯蒂尔博士首次提出了仿生学(Bionics)的概念,并定义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人造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科学,简而言之,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专家定义:受生物体启发或者模仿生物体的各种特性而开发的材料称为仿生材料。化学纤维就是最早模拟天然纤维而研究成功的仿生材料之一。随着仿生技术的发展,紡织领域中仿生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增多起来。今天本文讨论的是仿生技术与奥运会有关的故事,现将该故事摘录如下:(然后讨论与紡织品印花有的关技术问题。)2000年悉尼奥运会游泳比赛中,一位少年身穿黑色连体紧身泳装,宛如碧波中游动的黑鲨鱼,劈波斩浪,一举摘得本届奥运会的三枚金牌。他就是澳大利亚游泳选手伊恩·索普。在成绩面前,人们一面称赞索普惊人的游泳天赋,一面对他与众不同的、包裹全身的泳衣大加议论,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是这件高科技泳衣帮助索普游得更快!这种有“第二皮肤”和“鲨鱼皮”之称的泳装于1998年由英国运动员在英联邦运动会上首次使用。它成功的关键在于模仿了鲨鱼皮肤的原理――鲨鱼皮肤上有一层细小的脊柱形突起。当鲨鱼在水中游动的时候,这些突起能够更有效地使身体周围的水流走,从而减少阻力。泳衣由特氟纶纤维制成,突起的高度和宽度都经过了严格测算,同时该面料上还添置了身体观测系统,可以记录运动员的特征,使泳衣更舒适。实际上关于穿着什么样泳衣游得更快,人们已经探索了多年。起初,日本选手提出裸泳能够取得最好成绩,但荷兰人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验证明,不穿泳衣的阻力比穿泳衣要大9%,泳衣可以使身体变成流线型,阻力更小。日本人又用丝绸做泳装,但效果不佳。1950年,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