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夹缬和桐乡蓝印花布都是在织物上印花染色的技艺,但工艺大不一样。夹缬是将布料夹在两块图案相同的雕花木版中,然后装上铁箍用木(木加契)钉紧,再经印染而成,所以叫夹缬(缬大意为染)。这种雕版需要厚材,并经专业手工艺人雕琢,成本很高,且不能成批生产。蓝印花布则是以上了桐油的牛皮纸雕花后作雕版,可以成匹地到染缸中染色,生产工艺要简单得多,成本也低得多。
据记载,苍南夹缬起始于东汉时期,盛行于唐代的宫廷和民间,已有1000多年历史。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歌咏时人服色道:“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但到了近代,夹缬染色的独特技艺失传成谜。在苍南,被认为是夹缬最后传人的薛勋郎,只能做以靛蓝染色的“百子图敲花被”,其成品与桐乡蓝印花布很相近。
令一度关门的夹缬作坊重新开张的是一位叫久保玛莎的日本老太太。上世纪80年代,她在上海经营一家“中国蓝印花布馆”。在见到薛勋郎和他带去的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旧土布后,久保当即预订了一批“百子图敲花被”。此后,蓝印花布在上海风靡一时,但“百子图敲花被”卖出去不多,今年夏天,薛家坚持了17年的小作坊熄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