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过程中取得深色效果的几个途径
染色过程中如何取得深色效果,是染色工作者经常关心的课题之一。深色效应于织物组织结构、纤维性能、助剂性能以及染色工艺的制订关系密切。近年来,染整工作者对影响织物深色效果的诸多因素作了广泛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与实际生产中深色织物的染色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染色手段或者仅仅提高了织物的表现上染率,却影响了色牢度;或是取得了一定的深浓色效果,却影响了染后织物的鲜艳度。总之,在如何取得深色效果于染后织物质量、染化料投入等方面上,存在者顾此失彼的情况。本文拟结合生产实践,对染色过程中如何提高深色效果作一综述。 1有关深色效应的基本理论 1.1 染料发色理论 该理论认为,物质对不同光的选择吸收就会呈现出各种颜色,物质的颜色是它所吸收光波的补色。染料也是这样,染料的颜色也是它们所吸收光波颜色的补色,是染料对光的吸收特性在人们视觉上产生的反映。 在染料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对波长380~780nm范围内的发色基团,除此之外,还具有对发色基团起促进作用的助色基团,如-NH2、-NR2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协同作用,使染料对光波产生了选择性的吸收。而当结构中某些基团产生有利于染料的发色时,染料对光波的吸收便向增加波长的方向进行。发色理论把这种能增加吸收波长的效应称做深色效应。 这种理论对研究开发深色染料帮助较大。例如,尼龙及醋纤织物上取得深色效果不太理想,一般只能染浅中色。传统工艺中采用酸性及分散染料染色,为得到深浓色,只是在增加染料用量上下功夫,效果不太明显,并且染料浪费量很大。国外有报道使用三唑分散染料对尼龙纤维染色,增深作用明显,并且染后织物具有较高的耐洗日晒牢度。其主要方法是将染料结构用硫甲基(CH3S-)取代了三唑环上的氢原子,使这种染料对光波的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从而产生了深色效应,在不追加染料用量的前提下,就能取得比原有染料更深的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