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纺织纤维染色
上海市印染技木研究所 蔡秀平
摘要:时代进步,人们对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新纤维不断产生。本文着重介绍新型合成纤维:定岛型海岛超细纤维,聚乳酸纤维( PLA)、,Lyocell纤维染色工艺及染料选择注意点,有利于新纤维发挥更大的市场价值。1、前言近年世界纺织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型纺织纤维,发展最快的化学纤维,其重点是具有特殊性能与高附加值的绿色纤维和向超细、差别化。为能化方向发展的新型合成纤维和传统纤维相比,新纤维结晶度和取向度比较高,纤维比较细,因此,对染整加工及染料和助剂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介绍几中纤维的染色工艺控制及染料助剂选用进行介绍和讨论。2、新合成纤维纺象品染色新合纤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新高聚物。例如,聚酰胺和聚酯为原料仿制蚕丝等天然纤维,第二阶段是模仿天然纤维的形态结构(截面外表),第三阶段则是模仿天然产品,例如桃皮绒和鹿皮绒,第四阶段结合纺丝技术与染整加工相结合以获得最好性能,甚至超过了天然产品的纺织品。新合纤发展很快,种类很多,目前最重要是大力开发的主要由超细纤维,聚乳酸(pLA )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二醇酯(ptt)纤维,聚氨酯纤维和异型纤维等等。2.1定岛型超细海岛纤维超细涤纶纤维顾名思义都是指纤维度很细,一般在0. 3旦以下的涤纶纤维.如合成纤维讲览所生产定岛型海岛短纤维,海组份可溶性30 -40%聚酯,岛组份采用70%一60%聚酯胺或聚酯。定岛海岛复合纤维碱溶后的岛纤维密度非常低,表面积很大,其织物柔软,光滑平整、绒毛均匀,悬垂状的、膨松、透气吸湿并且有良好书写效应。纤维广泛用于针剂、水剂人选皮革基布、仿皮革、桃皮绒织物、滑水、滑雪茄克、泳衣各种高档面料,高档过滤材料,防尘罩,擦镜布等,签于过这种新纤维超分子和形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表面积很大,使染料的上染速度和上染量、染料的得色性,深色性和染色牢度等均较差
名称 | 海岛纤维 | ||
原料 | Copet/Nylons (涤棉) | Copet/PET (涤涤) | |
目录 | 量纲 | 数值 | 数值 |
纤度 | Dtex | 3.5一5 | 2. 5一4 |
强力 | CN/ dtex | >=3 | >=3 |
伸长 | % | >=20 | >=20 |
名义长度 | Mm | 38.5or51 | 38or51 |
卷曲数 | Numbers/ | >=14 | >=11 |
比电阻 | ∩. cm | <=1010 | <=1010 |
表2.定岛型海岛短纤维加工新产品碱处理参考条件
Copet/PET(涤涤) | Copet/PA 涤棉基布后碱 | |
NaoH 浓度(%) | 1.5 | 10 |
时间(分) | 40 | 20 |
温度(度) | 90 | 95 |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2.1.1 影响染色的主要因素2.1.2 纤维的影响:由于超纤革中尼龙纤维的细度只有0.04~0.06D,对染料的吸附速度非常快,匀染性差,纤维越细,匀染性越差。同时,纤维越细,比表面积越大,显色性越差,纤维内的染料越容易向纤维表面迁移,染色牢度越差同时纤维所用的染料越多,其水洗牢度和摩擦牢度就越差,因此,超细纤维人工革的染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2.1.3 无纺布的影响:如果在超纤革中无纺布厚度不匀、纤维分布不匀,也会影响染色效果。2.1.4 PU树脂的影响:如果在超纤革中PU树脂的分布不匀,同样会影响染色效果,同时,不同树脂的着色性能,也会影响染色效果。2.1.5 染料、助剂和染色技术的影响:不同的染料,助剂和染色工艺控制都影响染色效果。
2.2 染色机理尼龙纤维的染色机理:尼龙纤维含两性纤维,即可吸附染液中的氢离子而带正电荷,又可吸附染液中氢氧根离子而带负电荷,故可用离子型染料进行染色。比如:酸性染料,中性染料、碱性染料都可以用。2.2.2 PU树脂的染色:聚氨酯中的大分子含有酰胺基团可以和酸性、中性染料结合而满足染色要求。2.3 染色工艺由于海岛超纤人工革是极超细尼龙纤维和聚胺酯组成,而极超细尼龙纤维上染速度快、匀染性差
2.5 实验结论:海岛超细纤维人工革,上染速度快,匀染,性差,染深性差,耗染料量大,染色牢度低。因此选择染料必须提升性好,上染率高、容易染成深色、匀染性好,重现性优良、移染性好,遮盖性优良,配伍相容性好,耐日光、升华牢度好热迁移性小。海岛超细纤维人工革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染整加工中,技术难度很大。严格控制下面几个方面:“纤维细度均匀”、“开纤得当”、
3.1 定岛型海岛复合纤维(涤/涤)纺织品 定岛型海岛复合纤维(涤/涤)纺织品。第一步加工是碱处理,将海组份去除海组份去除工艺非常关键要掌握碱浓度、处理时温度、时间控制得当等几个方面。否则,引起染色不匀,强力损伤等。
烧碱(固碱)g/l | 7.5 | 5 | 2.5 |
温度(度) | 90 | 90 | 90 |
时间(分) | 40 | 40 | 40 |
失重(g) | 1.488 | 0.95 | 0.75 |
匀染性 | 很好 | 好 | 好 |
手感 | 极好 | 很好 | 好 |
强力损伤 | 大 | 中 | 小 |
3.1.1 海组份去除工艺处方3.1.2 海岛纤维染料选择选用的分散染料应满足得色量高、提升性好、易染成深色。匀染性好、重现性优良、光牢度、升华牢度和湿牢度优良,移染性和遮盖性好,相容性好等条件。例如:Dysetar浅色大爱尼克司AC一E,中深色大爱尼克司MF,高日晒牢度染料Dianix ETD,其染料特点匀染性好,PH稳定性良好,具有良好的提升力,易染的深色。3.1.3 海岛型超细涤纶纤维染色时注意点染色采用高温高压法,染色温度的控制:开始染色温度应低干50度,以降低瞬染现象提高染色的均匀性。由于分散染料在低温时的界面移染率较低,因此升温速度应尽量慢,可采用1度/分速度,染液循环速度也应快,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匀染效果。当温度升到85℃左右,由于已接近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的染料充分移染。温度升至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后,升温速度应控制在0. 5度/分,当温度升到110度,再保温10一15分钟,使染料充分地扩散至纤维内,这样有利于匀染,以后以约1度/分的速度升温至120-130
3.2 实验结论超细纤维染色,染料适用,大多数品种均不够理想,为了改善染色效果,应配套开发染色的助剂,特别是具有匀染、分散、润滑、增深和减少低聚物的高效多功能助剂。
4 聚乳酸( PLA)。聚乳酸( PLA)纤维的化学结构上属脂肪族聚酯,是一种绿色纤维,聚乳酸纤维是以玉米,小麦等淀粉原料经发酵聚合,抽丝而制成,因为被称为玉米纤维。玉米纤维有长丝、短丝,复合丝、单丝。其性能优越,穿着舒适,有弹性、悬垂性、吸湿性、透气性,耐热性以及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玉米纤维之所以受到关注,并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他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被誉为新代环保型聚酯合成纤维。
4.1 聚乳酸( PLA)纤维性能聚乳酸PLA纤维的化学结构(略)聚乳酸PLA纤维侧面及横截面的显微镜的照片图1.图2。表1 PLA纤维支聚酯和聚酰胺纤维性能比较:
性能 | PLA | 聚酯 | 聚酰胺 |
比重 | 1.27 | 1.38 | 1.14 |
折射率18/cm2 | 1.4 | 1.58 | 1.57 |
溶点(度) | 175 | 265 | 215 |
TG(度) | 57 | 70 | 40 |
吸温率% | 0.6 | 0.4 | 4.5 |
燃烧热kj.g-1 | 18.8 | 23 | 30.9 |
强力cn/qtex | 4-4.5 | 4-4.8 | |
g/a | 4.5-5.5 | 4.5-5.5 | 4.5-6 |
伸长率% | 25-35 | 30-40 | 40 |
4.2 聚乳酸( PLA)纤维纺织品染色聚乳酸纤维适用干分散染料染色,但由于纤维组成结构不同于PET纤维,染色性能差别很大,上染温度低,难染深,牢度较差,对碱和温度有敏感。4.2.1 染色温度选择105一110度为好,若温度过高虽然分散染料的吸尽率高,但会使纤维的强度和延伸性受到损伤。4.2.2 染色温度低
4.3 染料选用玉米纤维用分散染料:如汽巴Terasil W-EL 系列Yellow W-EL Red W-EL,Blue W - EL Blue Roy01 W-EL Blue W-EL Golden yellow W-3R这套染料经过染色后,提升率好,鲜艳度好,能染得漂亮蓝色和黑色。
4.4 实验部份主题Terasii W一EL染色玉米纤维染织物玉米纤维针织布工艺流程工艺处方A:0. 5 g/1 渗透促进剂 汽包福绿CIR 1. 0 g/1 分散匀等剂 尤利华丁DPL 3 .0 g/1 还原防止剂 汽巴特斯AR0-1.0 g/1 扩散促进剂 尤利华丁PB newB : X% 分散染料 Terasil W-EL
4.5 实验结论pla 实验结果表明:在以上条件下,纤维降僻较小,对强力的影响也较小。同时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染色深度,及纯正漂亮色彩,各项坚牢度达标。
5 Lyocell 纤维纺织品5.1 lyocell纤维的性能和
项目 纤维名称 | 干强度(cn/dtex) | 干拉伸率% | 湿强度(cn/dtex) | 湿拉伸率% | 湿干强度% | 原纤化等 | 水膨经向度% | 结晶度% |
Tencel(天丝) | 4-4.2 | 15-17 | 2.5-3.4 | 13-19 | 85 | 4 | 67 | 40 |
Modal(莫代尔) | 3.2-3.4 | 13-15 | 3.4-3.6 | 14-16 | 60 | 1 | 78 | 25 |
Viscose(粘胶) | 2.2-2.6 | 22-23 | 1.9-2.1 | 18-24 | 60 | 1 | 90 | 25 |
Cotoon(棉) | 1.8-3.1 | 3-10 | 2.2-4 | 25-30 | 115 | 2 | 45 | ~ |
从以上表结果看Tencel纤维,各项指标与其它纤维都比较接近原纤化等级高点,Tencel纤维引起人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本身杰出的使用功能,Tencel纤维本身是一种纤维素纤维,它除了具有普通的纤维素纤维的舒适性能以外,还具有许多普通纤维纤维素不具备的特殊功能。Teneel纤维,干湿强度二者都很高,它的强度明显的大于其它包括棉在内的纤维素纤维,并接近涤纶的强度。Tencel纤维有一种中特殊性质,在湿态下面通过绳状成衣加工,可以使织物表面产生特殊的桃皮绒效果,赋予服装优良的手感和外观。另外原纤化维具有两重性,对不需要桃皮绒外观的织物,通常会使织物的颜色发灰,不够鲜艳,即要进行合适的树酯整理加工。Tencel具有比棉还高的膨润性,由于一般粘胶纤维的湿模量很低,在湿态时粘胶织物会失去它的体积(膨松性),这会降低在纤维之间空隙的体积并导致吸水能力降低,Tencel纤维的高湿模量使它能抵消这种湿态致密作用,从而提高吸水能力o Tencel纤维织成的织物具有独特的悬垂性和动态。这种效果是通过前处理,染色及整理加工,在织物内部产生了更大空间而形成的. Tencel纤维具有独特的风格,在2 1世纪将成为主要的绿气纤维品
5.2 tancel纤维纺织染色5.2.1 实验部份纤维来源上海里奥化纤有限公司Lyocell纤维染料选择Lyocell纤维虽然同属纤维素纤维,它聚合度,结晶度,和取向度高,容易原纤化,故在染色加工带来许多问题,既有很大差异,所以选用了混合型双活性基的活性染料进行浸染法染色。根据Lyocell特性,首选用直接性较高的双活性基的活性染料,进行染色,而双活性染料MAT/VS,MAT/VS、MFY/ MFY、MCT/MCT和VS/VS、等等。其在Lyoc出纤维上的相对上染百分率见表。
表2各种活性染料的相对上染百分率
染料类型 | Lyocell | 粘胶 |
MCT/MCT | 65.53 | 62.89 |
MEF/MFT | 60.87 | 55.9 |
MCT/VS | 51.62 | 49.82 |
MFT/VS | 30.64 | 28.82 |
VS/VS | 12.10 | 7.59 |
里奥公司的lyocell纤维,我们选择了MCT/VS双活性基活性燃料。5.2.2 Lyocell纤维染色得色景高LyoceU纤维属原纤化和高溶涨性能,选择适当得活性染料其染色性能超过其它纤维素纤维,特别是染色给色量高,如以棉纤维末丝光得色量为标准( 100%)其Lyocell纤维得色量最高。
表3各种纤维素纤维得色量
染料纤维 | 拉力 | 莫代尔 | 粘胶 | Lyocell |
活性染料 | 100 | 111 | 161 | 185 |
直接染料 | 100 | 130 | 162 | 172 |
5.2.4里奥公司的Lyocell纤维染色提升率高用混合型双活性基的活性大红B -3G按3%、4%、5%、7%、8%(0.w.f)温度60度时间45min进行染色,具体染色处方如下:
染色用方法%(o.w.f) | 3 | 4 | 5 | 7 | 8 | 9 |
元明粉 克/升 | 30 | 40 | 50 | 50 | 60 | 60 |
纯碱 克/升 | 5 | 10 | 15 | 15 | 20 | 20 |
加完碱后固色(分钟) | 30 | 40 | 50 | 50 | 60 | 60 |
皂洗剂 克/升 | 1 | 1 | 1 | 2 | 2 | 2 |
表观给色量 | 9% | >8% | >7% | >5% | >4% | >3% |
Lyocell纤维的染色提升率高。5.2.5
项目 | 活性大红B | 活性浅蓝B-RU | ||
皂洗牢度 | 褪色 | 4-5 | 4 | |
沾色 | 粘胶 | 4-5 | 4-5- | |
羊毛 | 4-5 | 4-5- | ||
磨擦牢度 | 干 | 3-4 | 3-4+ | |
湿 | 3 | 3 |
5.2.6 实验结论:5.2.7 Lyocell纤维经染色应用实验。可知Lyocell纤维染色选择适当的染料,各项染色性能完全能达到常规标准,其得色量高,提升率好,染色后色泽鲜艳,选人合理的工艺能改善匀染性能,各项染色牢度符合常规标准。结语:新型纺织纤维种类很多,除了上述外,还有Tencel系列纤维、木棉纤维、PE纤维、蚕蛹蛋臼纤维、牛,奶纤维等等,它们的染色与染料选择工艺条件,助剂配套都有待于探讨,要正确合理的应用染整技术,才仓髢使这些新型纤维发挥更大的作用,占领国际市场.主要参考文献1. 宋心远海岛超细. PLi、蚕蛋白和竹纤维的染色2. 章杰新型纺织纤维染色与染料选择注意点3. 徐维敬第三届合成革论坛.超细染色技术